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适用范围之思考——隐私权救济困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杨芳;
摘要(Abstract):
个人信息自动化处理技术因能大量存储个人信息、整合诸多个人信息片断以及给第三人获取个人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属于对个人人格和财产具有较高加害危险的领域。传统的隐私保护在此领域存在无法克服的救济困境。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之适用范围应限制在个人信息自动化领域。超出此范围,将纸质卷宗式的乃至不依赖具体介质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也纳入规范范围,不仅是一种不必要的恐慌,还将侵吞传统隐私权的调整领域,使其背后的价值取向消弭殆尽。
关键词(KeyWords): 个人信息保护法;信息自由原则;隐私权保护;自动化信息处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杨芳;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BGH,NJW 2004,762,765.
- [2]BVerfG,NJW 2008,1793,1797.
- [3]BGH NJW 2005,594;BverfG NJW 2006,3406.
- [4]BGH NJW-RR 2007,619.
- [5]BGH NJW 2007,689.
- [6]BGH NJW 2004,1795;NJW 2005,594.
- [7]Horst Ehmann.Informationsschutz und Informationsverkehr im Zivilrecht[J].AcP 188(1988),230.
- [8]BVerfG 65,1,45.
- (1)包括:“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1995年10月24日关于涉及个人数据处理的个人保护以及此类数据自由流通的指令”(1995)、加拿大《个人信息保护与电子文件法案》(2001)、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2005)、法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04)、德国《联邦个人信息保护法》(2010)、瑞士《个人信息保护法》(1993)、英国《个人信息保护法》(1998)等。
- (2)齐爱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J].河北法学,2005,(6):2-5;周汉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M].法律出版社,2006.1-27.
- (1)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推理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作者将另文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