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牛家儒;张晓明;
摘要(Abstract):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在"国家在场"语境下自上而下实施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为回应市场化的冲击及国家力量的介入,民族地区需要采取适度的和多样化的调适和重构策略。同时,新时期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把握好权力主体与文化主体平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兼顾保人与保文化三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民族传统文化;国家在场;调适与重构;传承与发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牛家儒;张晓明;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元旭.中华文化立场论的多维度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20(4):74-81.
- [2]唐利平.国家与社会:当代中国研究的主流分析框架[J].广西社会科学,2005(2):170-172.
- [3]崔榕.“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J].理论月刊,2010(9):42-44.
- [4](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7.
- [5]周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与基层社区[J].民族艺术,2004(2):18-24.
- [6]马翀炜,张雨龙.国家在场对于文化多样化的意义———中、老、泰、缅、越哈尼-阿卡人的节日考察[J].世界民族,2013(05):69-77.
- [7]叶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兼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J].南京社会科学,2010(9):1-5.
- [8](英)贝拉·迪克斯,冯悦.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3.
- [9]梁鸿.中国在梁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35.
- [10]麻国庆,朱伟.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79.
- [11]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2-50.
- [12]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8.
- [1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52.
- [14]梁颖,胡美术.从文化调适的视角看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1-53.
- [15]麻国庆.人类学的全球意识与学术自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87.
- [16]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1-6.
- [17]瞿明安.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00(4):56-62.
- [18](德)霍克海默,阿多诺,渠敬东,曹卫东.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4.
- [19]宴雄.基于文化选择理论视角的民族文化产业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30-35.
- [20]刘斌杰.探索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J].大学出版,2003(4):4-11.
- [21]梁裴.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整合与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7-80.
- [22]陈庆德,马翀炜.文化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7.
- [23]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4.
- [24]杨中芳.现代化、全球化是与本土化对立的吗?———试论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J].社会学研究,1999(1):3-5.
- [25]白祖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几个问题[J].民俗研究,1995(1):14-15.
- [26]田红云.试论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的现代调适[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3-118.
- [27](日)盐野米松,英柯.留住手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 [28]俞以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市场,20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