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红利、制度均衡与法治社会——对法治社会建设中法治信仰问题的思考
谢志岿;孙莹;
摘要(Abstract):
法治的认同和信仰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前提。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一些领域行为主体的权益边界还没有得到明确界定或充分保障,通过法规外途径往往可以获取更多利益,而走正常途径反而难以实现应有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博弈格局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公平感,助长了社会成员通过不正常途径谋取"违规红利"的机会主义动机乃至严重的社会越轨行为,严重伤害法治,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一大困境。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和保障各方确当的权益边界,通过利益平衡和制度均衡,消除违规获取红利的动机,从而建立起法治信仰、法治心理和法治秩序,为法治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违规红利;利益失衡;制度均衡;法治信仰;法治社会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社会领域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35A007)
作者(Author): 谢志岿;孙莹;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光芒.警惕互害型文化蔓延[J].人民论坛,2012(19);杨耕身.媒体称中国陷入互害怪相,底线失守无人幸免[N].中国青年报,2013-05-09.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 [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 [4]彭劲松.利益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一环[J].重庆社会科学,1998(1).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 [6]叶富春.利益结构、行政发展及其相互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 [7]汪玉凯,黎映桃.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失衡与均衡——公共治理中的利益调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6).
- [8]李军鹏.当代中国的社会利益冲突及其调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1).
- [9]马晓强.利益关系问题是社会和谐的本质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7(2).
- [10]马艳,张峰.利益补偿与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08(4).
- [11]谢志岿,曹景钧.如何制度化解决当前中国土地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2(1).
- [12] 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1994.274.
- [13](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40.
- [14]陈金钊.法学的特点与研究的转向[J].求是学刊,2003(2).
- [15]曾德军.从立法中心主义到司法中心主义的转变——关于法治另一条道路的思考[J].求索,2007(6).
- [16]严存生.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中心应转向执法[J].理论导刊,1997(5).
- [17]傅达林.从立法中心主义到执法中心主义[J].民主与科学,2014(6).
- [18]孙笑侠.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 [1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3.199.
- [20]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
- [21]喻中.从立法中心主义转向司法中心主义?——关于几种“中心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延伸与比较[J].法商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