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文化旅游审美特征的形成与反思——审美制度案例研究
赵敏;
摘要(Abstract):
审美现象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够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关键特征。在当今社会,审美化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趋势,审美与其他社会部门的关联越来越直接和密切。影响审美观念和审美现象的形成和变迁的制度与以往极为不同,且更加复杂。文章以乌镇旅游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审美现象的传统文化旅游兴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考察了传统文化旅游这一审美需要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资本和行政力量对它的形塑,并对审美现象形成和变迁的社会机制进行理论反思。
关键词(KeyWords): 文化旅游;审美特征;审美制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赵敏;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J].文艺研究,2002(2):8.
- [2]陈琼.文旅IP———特色小镇IP化运营策略与落地[D].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
- [3]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
- [4]杨小荣.中国旅游营销新价值时代[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00.
- [5]王杰.乡愁乌托邦——乌托邦的中国形式及其审美表达[J].探索与争鸣,2006(11).
- [6]杨小荣.中国旅游营销新价值时代[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00.
- [7]胡丰盛,李典.陈向宏肯中的理想水镇:是风景亦是生活[EB/OL].东阳信息网,http:/www.dyghj.com/zhejiangxinwen/35693.html,2019-12-09.
- [8]旅游产业观察.文旅解读:陈向宏个人性格成长条件以及为文旅做出的贡献思路[EB/OL]. https://www. sohu. com/a/244956038_185388,2018-08-03.
- [9]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3.
- [10]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常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580.
- [11]沃尔夫冈·韦尔施.美学与对世界的当代思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 [12]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5.
- [13]赵静蓉.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4;57.
- [14]陈向宏.经济下行环境下的旅游经营突破[EB/OL].向宏说旅游,https:/mp.weixin.qq.com/s/S6yndIGdmRqkRFpM2FDwDg,2020-01-11.
- [15]沃尔夫冈·韦尔施,陆扬,张岩冰.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6-7;5.
- [16]王铭铭.人类学讲义稿[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246.
- [17]沃尔夫冈·韦尔施,陆扬,张岩冰.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5.
- [18]阿兰·图海纳,苏诗伟,许甘霖,蔡宜刚.行动者的归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7;103;107.
- [19]安东尼·吉登斯,菲利普·萨顿,赵旭东.社会学(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