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文化母体文学能走多远——对“言文合一”运动的重新思考
文宗理;
摘要(Abstract):
新文学写作出现的若干问题,如作者文学素养的缺失、文学语言的鄙俗化、对西方文学资源的过度信赖等问题,都与二十世纪初的"言文合一"运动有关。以白话文替代文言后,丧失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新文学写作必然会出现畸形症状。"言文合一"运动与传统决裂对中国文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后,开始凸现。
关键词(KeyWords): “言文合一”;白话;文言;大众化;传统文化资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文宗理;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的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
- [2]鲁迅.鲁迅全集(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 [3]朱光潜.朱光潜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 [4]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 [5]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 [6]胡先骕.中国文学改良论[A].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C].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 [7](英)L.R.帕黙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 [8]鲁迅.鲁迅全集(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 [9]傅斯年.傅斯年全集(四)[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 [10]胡适.导言[A].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 [11]林语堂.论新学语之输入[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 [12]葛红兵.为20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J].芙蓉,1999,6.
- [13]鲁迅.鲁迅全集(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 [14]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
- [15]鲁迅.鲁迅全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 [16]梁锡华.祭坛佳里[M].香港:香江出版公司,1987.
- [17]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