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的变迁与行政法的演进——兼论行政法律秩序的构建
孙兵;
摘要(Abstract):
行政法是关于公共行政的法。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之间存在互动互助的紧密关联。公共行政学从诞生之日起,在政府体制改革和社会模式变迁双重影响下,历经了传统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以及新公共服务等理论范式转换。与此同时,在公共行政学影响下的行政法学也自主地做出相应的理论变革,并先后构建管制型、回应型、参与型以及整合型的行政法律秩序。
关键词(KeyWords): 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行政法律秩序;公民参与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孙兵;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马克思.韦伯认为人类历史上有三种权威模式:卡里斯马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并指出法理型权威(即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 [2]陈泉生在分析现代行政法学从秩序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基础上,指出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是服务论,并认为现代行政法实质上是服务行政法。见陈泉生的《论现代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5期。
- [1]对西方政府这场改革运动,有学者称之为管理主义、企业化政府理论等。见陈振明的《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本文采新公共管理一说。
- [2]奥斯本和盖布勒把新公共管理概括为:掌舵而不是划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入竞争机制、有作为而不循规蹈矩、讲究效果、满足顾客需要、廉洁、有远见、注重分权与以市场为导向。见戴维.奥斯本、盖布勒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 [3]有不少学者对新公共管理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以超组织的视角过度关注结果。参见英国罗伯特.罗茨的《新的治理》,转引自俞可平的《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101页。
- [1]卡多佐指出,法律的终极原因是社会的福利;证明法律规则合理性在于社会服务。见卡多佐的《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9页。
- [2]政府与公民有效的互动是法律本身的基本要素。见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223页。
- [1]陈新民.公法学札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6.
- [2](美)F.J.古德诺,王元.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13.
- [3]马德普,马国杰.从官僚制到后官僚制——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新方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39-44.
- [4]曹现强,侯春飞.公共行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公共行政历史视野中的新公共行政学[J].山东大学学报,2004,(5):120-124.
- [5](美)塞缪尔.亨廷顿,周端.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77.
- [6](英)威廉.韦德,徐炳.行政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5.
- [7]阎宏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与范式[J].求索,2005,(6):89-91.
- [8]郭道晖.权力的多元化与社会化[J].法学研究,2001,(1):1-9.
- [9]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
- [10]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12.
- [11](德)哈特穆特.毛雷尔,高家伟.行政法学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0.
- [12]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法治变革的动力模式[J].法学家,2008,(6):90-100.
- [1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95.
- [14]盖.彼得斯.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 [15]袁曙宏,赵永伟.建立统一公法学的时代意义——兼答“统一公法学”可能遭遇的质疑[J].现代法学,2005,(5):3-8
- [16](法)莱昂.狄骥,郑戈,冷静.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M].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