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口头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实践——以壮族为例
李斯颖;
摘要(Abstract):
口头传统是中国乡村中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当前全面决胜小康的形势下,各民族优秀的口头传统可被创造性地转化为多产业中的有效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口头传统的集体性、口传性、地域性、变异性及稳定性等特征使其具有资源转化的必要性、必然性与可行性,在乡村的文化旅游、景观建设、创意产业开发等方面都有所贡献。以壮族传承至今的口头传统为例,其内容绚丽丰富,凝聚着壮族及其先民数千年的文化精髓与集体智慧,映现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伦理道德标准与审美原则。通过积极恢复、合理借鉴、适当重构与跨界融合等手段,可以实现壮族口头资源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为壮族广大乡村的全面建设、农民增收和文明进步等提供更为高效的路径。口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实践,既能使其自身激活生命活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环境,又能帮助广大乡村民众实现经济收益并提升幸福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KeyWords): 口头传统;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景观建设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17ZDA161)阶段性成果;; 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成果
作者(Author): 李斯颖;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宪昭.口传神话研究应关注的几个维度[J].社会科学家,2019,264(4):142-147.
- [2]杨利慧,张多.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探索之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1):1-8.
- [3]邹学荣,罗婷婷.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与现实路径选择[J].创新,2020,86(2):1-9.
- [4]胡世伟.“互联网+”背景下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9,268(8):73-79.
- [5]韩鹏云.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振兴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4):1-9.
- [6]关月婵.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系列论文之三广西壮族民歌演唱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130(3):25-29.
- [7]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三卷)[M].北京: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4):794-795.
- [8]韩芳.文化自觉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以川南凤凰苗寨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4(4):28-33.
- [9]杨明勳,陈逸飞.融合型“旅游+”产业的法制保障困境与制度因应[J].社会科学家,2019,271(11):91-96.
- (1)此处的“壮人”指的是历史上自称为“壮”的这部分壮族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