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供给侧驱动力分析
李群;
摘要(Abstract):
文章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和政策资料,构建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反映经济健康发展对比综合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体系在滞后1、2期的同改革目标的相关程度。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权重,并对各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驱动力进行计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设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价提供了数量化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标体系构建;灰色关联分析;驱动力分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评价研究及其实证分析》(批准号:11BTJ015);;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基础研究学者资助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2014-2018年)
作者(Author): 李群;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OULTON N.Supply side reform and UK economic growth:what happened to the miracle?[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1995,154(1),53-70.
- [2]BENIGNO G,THOENISSEN C.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and Supply‐Side Performance[J].Economic Journal,2003,113(486),103.
- [3]HOLMES S,LONDON K,SHEEHAN L.Housing affordability in Australia:a supply-side analysis:discussion paper[J].London Kerry.2014.
- [4]VARGA J,VELD J I.The potential growth impact of structural reforms in the EU:A benchmarking exercise[J].Economic Papers,2014.1-40.
- [5]VARGA J,ROEGER W,VELD J I.Growth effects of structural reforms in Southern Europe:the case of Greece,Italy,Spain and Portugal[J].Empirica,2014,41(2),323-363.
- [6]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2(1),3-42.
- [7]吴敬琏.追根产能过剩之源[J].新经济导刊,2013(7).
- [8]陶一桃.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选择——供给学派对扩大“内需”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0(3).
- [9]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8).
- [10]贾康,姚余栋,黄剑辉.“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 [11]李扬.正本清源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经贸导刊,2016(12).
- [12]任泽平,冯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的现状、应对、风险与投资机会[J].发展研究,2016(3).
- [13]林卫斌,苏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 [14]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 [15]刘向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J].岭南学刊,2016(2).
- [16]许梦博,李世斌.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6(4).
- [17]谢地,郁秋艳.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1).
- [18]吴敬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对“四降一升”挑战[J].中国经贸导刊,2016(3).
- [19]吴敬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中信出版社,2015.
- [20]魏琼.简政放权背景下的行政审批改革[J].政治与法律,2013(9).
- [21]迟福林,张飞.打通简政放权的最后“一公里”[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4).
- [22]陶冶,张世龙,于俭.重新认识熊彼得的创新理论[J].经济论坛,2009(13).
- [23]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6).
- [24]吴敬琏.创新制度体系,推动供给侧变革[J].江苏企业管理,2016(2).
- [25]支树平.发挥“标准化+”效应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标准化,2016(2).
- [26]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
- [27]雷钦礼.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效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
- [28]叶宗裕.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J].统计科学与实践,2003(4).
- [29]郭亚军,易平涛.线性无量纲化方法的性质分析[J].统计研究,2008(25).
- [30]谭学瑞,邓聚龙.灰色关联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新方法[J].统计研究,1993(3).
- [31]杨琛,李群,王宾.“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强弱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2).
- (1)中国政府网-政策法规解读2016-07-08 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6/content_5036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