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

名家访谈

  • 边疆安全是边疆治理的第一要务和重要保障——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俊清教授访谈

    李俊清;刘晴晴;

    李俊清教授主要围绕国家安全、边疆治理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议题展开。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讨论边疆治理的核心要义。第一,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各方面全过程;第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第三,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第四,坚持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第五,强化边疆治理的理论支撑。此外,李俊清教授认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一是要系统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体系,二是全面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两个方面的路向。最后,他鼓励青年学者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两个结合”,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为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2025年05期 No.331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名家特稿

  • 国家安全的边疆之维:广西公共安全风险及其治理

    李俊清;

    安全是安邦定国与民族复兴的基石。广西作为西南边疆重要门户,地缘战略价值特殊,既是国家主权安全的关键屏障,亦肩负拱卫西南边陲的重大政治使命。扎实推进边疆安全治理,不仅关乎广西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更关联平安中国建设、现代边海空防建设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全局性意义。当前,广西边疆民族地区面临多重风险叠加:大国博弈与地缘环境复杂度上升,外部风险传导增强;一般性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区域发展非均衡的“累积循环效应”形成结构性张力;民族传统文化濒危、生态系统改善受制约,抵边村落“虚空化”加剧,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边疆任务艰巨。对此,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根本遵循,融入平安中国、现代边海空防、边疆治理现代化及周边命运共同体战略框架,从三方面提升治理效能:强化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夯实组织基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均衡可持续发展化解结构性风险;深化中越边境协同,构建跨区域治理共同体,提升跨境联动与整体防控能力。

    2025年05期 No.331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博导新论

  • 正义、道德与人性——一份对康德的个人认识史

    何怀宏;

    康德对一个人的伦理学研究历程的深刻影响,或可成为康德思想的中国接受史的一朵浪花。这种影响让我们认识到现代伦理学的主要分野和义务论的基本特点,也认识到正义原则的一些根据和理由,而最后又归结到“人是什么”“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问题。但其产生的影响也不会只是单纯的接受,也包括争辩和反对。现代伦理学在道德评价标准问题上与康德存在不同,按照其中心议题,最需强调的看来应该是行为的“合乎义务”而非动机的必须“出自义务”。康德也没有结束道德哲学的探讨,后来的许多发展是他无法预见的,尤其是后来者拥有了他去世之后两百多年的历史经验。

    2025年05期 No.331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旅游业创新的独特性何在——基于SPO框架的分析

    宋瑞;

    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围绕创新的界定、分类、度量、分析和评估等展开研究,并重点关注了服务业创新与传统制造业创新的异同。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业在创新方面有何独特性,是尚未深入探究的重要议题。在系统耙梳有关文献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主体(Subject)—过程(Process)—结果(Outcome)”(SPO)框架,以系统揭示旅游业创新的特点。结果显示:旅游业创新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化与异质性,从而形成多螺旋系统的复杂互动关系;创新过程具有特殊性与局限性,技术要素并非基础性投入要素,开发流程更重视市场反馈,且扩散壁垒相对较小;创新结果具有宽谱系与层次性,包含从根本性的重大变化到渐进性的小变化,其创新价值表现在多个层次。未来,需多策并举来促进旅游创新实践、旅游创新政策和创新研究体系的发展。

    2025年05期 No.331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研究专题

  •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干部对形势问题的感知和判断

    赵诺;

    西安事变初步解决后国内政治格局依旧波诡云谲,中国共产党干部群体内普遍对西安事变带来的新形势满怀欣喜,也有干部特别是部分白区干部存在较多疑虑。这些干部们对了解形势的意愿异常迫切,但因其层级、岗位不同存在感知差异,但在大方向上仍以中央政策为依归,和平形势的出现符合绝大多数干部群体的预期。而且,从陈伯钧等人的例子看,干部群体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关切,起初集中于是和是战走向如何,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但之后在形势的认知、判断背后更多是如何看待选择国共言和利弊得失问题,即逐渐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于是乎,一个更加周延的权威解释成为党内干部的普遍期待。

    2025年05期 No.331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北抗联精神生发的文化向度

    闫立光;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内蕴着生发的文化向度。从文化生成向度来看,东北抗联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于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孕育于东北独特的地方文化,是三种文化元素在同一个时空场域相互融合、共同构筑的结果。从文化本质向度来看,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具有多维文化意涵,不仅是中国抗战精神的地域性在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典型化形态,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精神的重要呈现。从文化价值向度来看,东北抗联精神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夯实了精神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厚植了精神力量,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精神财富,彰显着历久弥新的时代意义。从文化发展向度来看,东北抗联精神的生命力在于传承,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应在深入研究宣传、纳入国民教育、融入文旅产业等方面着力推进,以强化东北抗联精神传承的广度、深度和创新度,更好地推动东北抗联精神的赓续弘扬。

    2025年05期 No.331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桂林抗战文化蕴含的“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及其当代启示

    刘洋;

    桂林抗战文化是饱含红色基因、富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红色文化,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内忧外患,以强烈的革命担当精神,领导和团结桂林各族群众和文化人士投入到抗战文化运动之中而共同创造的革命文化,丰富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升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桂林抗战文化凝聚和蕴含着“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党为保家卫国带领各族人民奋起抗战,彰显休戚与共的理念;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抗战,彰显荣辱与共的理念;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英勇抗战,彰显生死与共的理念;以科学理论指引持久抗战,彰显命运与共的理念。这“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成为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昭告我们:新征程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巩固壮大统一战线为重要法宝、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强大动力、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遵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基础、群众基础、精神支撑和方向引领。

    2025年05期 No.331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1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异化”与“本真”:对劳动范畴的一项扩展性考察

    傅航颖;李哲罕;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从卑贱的必然性活动发展为救赎活动,进而发展为增进社会财富的工作伦理的对象以及异化活动的根源。然而,古典经济学对劳动的理解仍旧囿于资产阶级立场之中而无力挣脱。马克思的劳动范畴与这些既有的观点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与相关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呈现出断裂性与差异性。马克思超越此基础而批判性发展出来的劳动范畴成为他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若将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范畴放置在一种新的理想类型或理论框架之下加以扩展性考察,就可以将之区分为“异化劳动”和“本真劳动”,也即马克思劳动范畴的双重内涵。“异化劳动”与“本真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更是作为理解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拱顶石”,可以反向帮助人们理解该理论体系。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对“本真劳动”的揭示,释放了劳动范畴所蕴含的推动历史性变革的潜力,以及为人类的未来勾勒出自由与解放的崭新图景。

    2025年05期 No.331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民主观视野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创新与现实践履

    陈志远;李科震;

    马克思民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产力发展为民主基础、以人民的自我规定性为民主本质、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民主旨归,建构起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民主实践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民主观作为根本遵循,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样态。具体表现在根据普选制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照人民监督权构成健全的民主监督体系,依据议行合一制度形成制度与实践双向层面的民主结构,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样态。这种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民主创新,既坚守了马克思民主观的核心要义,又以中国实践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内涵,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民主道路提供了新范式。新时代新征程,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治理现代化需求,我们始终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通过全面激活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数字化赋能民主治理和建构全链条、全方位与全覆盖的民主结构,不断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大发展大繁荣。

    2025年05期 No.331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1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农文旅研究专题

  • 数字文旅赋能共同富裕的典型场景、实践挑战与协同路径

    邓爱民;

    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数字文旅作为文旅融合的新兴业态,为文旅产业升级与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然而,数字技术的赋能过程面临多重实践挑战,例如银发群体面临景区智能导览适老化不足、流量垄断和监管滞后致乱象频发等。基于此,文章创新性提出“共建共享”制度路径:一是构建“政府—平台—社群”协同机制,通过数字基建负面清单、流量反哺与乡村数字合作社破解“数字鸿沟”;二是设计数字包容性政策工具,推行景区适老化认证、文旅飞地经济与跨省收益共享基金;三是建立评估反馈体系,形成“实践反馈—知识沉淀—规则迭代”的可持续发展闭环。研究为破解区域失衡提供可复制的政策方案,同时为文旅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2025年05期 No.331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下载次数:1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体旅融合发展驱动共同富裕: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任斐;郑鹏;

    文章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探讨文体旅融合发展驱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多维度实践路径。在理论层面构建了“资源整合与活化—价值转化与重构—利益共享”的三维分析框架,揭示了文体旅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在实践路径上提出了从四个方面突破:强化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深化业态融合与数字赋能、培育本土化人才与社区参与、构建城乡双向循环体系。文体旅融合发展驱动共同富裕的核心在于以资源为基础、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为载体、以共享为目标,通过要素整合、价值转化、制度优化实现经济效益(收入增长)、社会效益(机会公平)、文化效益(认同强化)的协同共富效应。

    2025年05期 No.331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2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乡村振兴与旅游

  • 数字技术重构乡村旅游产业链的逻辑与路径

    李鹏;

    数字技术为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共同富裕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乡村旅游产业链存在信息孤岛、要素流动阻滞、价值分配失衡、制度适配滞后、数字素养鸿沟、协同机制缺位等结构性矛盾,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在推动产业发展,优化和重构产业链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共同富裕目标驱动下,数字技术通过重构乡村旅游产业链,成为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以“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价值共享”为逻辑主线,探讨数字技术重塑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要素配置、业态创新与利益分配机制。基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驱动乡村旅游产业链重构的“四链协同”逻辑,分析数字技术驱动乡村旅游产业链重构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数字技术重构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实践路径,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全产业链智能化平台,建立平台化协同治理机制,创新普惠性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与政策创新,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空间链整合,强化数字素养培育与社区参与等措施,为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可持续的乡村实践范式。

    2025年05期 No.331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1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广西景华村、遇龙村为例

    覃俊;林革;郭彩星;

    目前,乡村旅游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出现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能够对内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又可以对外衔接工商资本提高乡村旅游运营水平,有利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共享。文章在归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促进乡村旅游组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下,以广西景华村、遇龙村为典型案例总结其发展经验,又进一步对其经验背后所隐含的理论内核和本质规律进行揭示,以实现实践向理论的跃升。

    2025年05期 No.331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1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管新视野

  •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何以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兼论制度创新的技术外溢效应

    张骞;宋孜涵;汪浩瀚;

    以打通双循环堵点为战略目标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数字技术的创新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政策环境。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自贸区建设对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自贸区建设可以使得所辖城市的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机制分析表明,自贸区建设可以通过供给侧的人才集聚效应和需求侧的市场需求扩张效应两条路径以引导促进数字技术的创新。相比于传统创新政策从“1到n”的扩展,自贸区的设立实现“0到1”的制度突破,对于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自贸区建设在沿海城市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等方面展现出了更大的优势。此外,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可以进一步强化自贸区的数字技术创新效应。

    2025年05期 No.331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1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碳排放权交易中行政处罚的适用困境及其纾解

    李红梅;

    碳排放权交易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全国市场与地方试点“双轨制”运行背景下,我国逐步健全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机制和法律法规机制,已建立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并加快推动立法体系的完善。然而,在法律法规适用过程中,强有力的政府规制手段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却愈发式微,行政处罚的适用呈现无所适从的弱势现象,表现出执法依据滞后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需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方罚则存在整合障碍,行政处罚与司法追责法律适用边界模糊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信息责任的监管风险等。为此,应当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逐步整合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处罚依据,加强碳排放权交易行刑衔接机制的运行,并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处罚与激励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行政处罚手段的本质作用,突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范难题。

    2025年05期 No.331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员工参与对员工权益和组织效能的双重维护——EIP的融合视角与多元面向探索

    秦嘉;王甫希;程延园;

    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推动下,任务即时化、工作复杂化的趋势增强,劳动关系趋向个体化,员工参与重新成为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囿于多元主义和一元主义的背景冲突,形成了学科之间的研究隔阂,或关注保障员工权益,或关注提升组织效能。但是,将劳动关系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协同规划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要求。文章借助Employee Involvement and Participation(EIP)重审员工参与概念,超越对传统的民主管理和参与式管理的机械整合理解,厘清员工参与中多元论与一元论矛盾、正式与非正式机制的互相补充和权力保障与利益驱动的双重功能问题。研究建议从完善国家法律政策、健全企业制度文化、提高管理互动质量及推动数字科技公平使用四个层面构建系统支持机制,平衡权益保障与效能提升,释放员工参与潜在价值。

    2025年05期 No.331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红色文旅资源保护与利用平衡推进的法治保障——以系统论为指引

    林驰;

    红色文旅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多重意义。目前,该资源价值释放的理想状态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资源的利用理念、方式和过程紧密关联。要实现红色文旅资源价值的可持续传承,找到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更周全的法治保障路径,需要深度剖析阻碍保护与利用平衡推进的法治困境,并挖掘影响目标效果的多维因素,通过多维因素之间彼此关联、一体共生的状态,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获得动态的、持续的平衡。这有待以系统论为指引,并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活动实现秩序构建的预期需求,填补红色文旅资源勘察认定、利用传播、维护传承等关联领域的法治洼地,探索我国红色文旅资源保护性发展新思路,同时亦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治理方案。

    2025年05期 No.331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与法制建设_民营经济发展的刑法保障研究专题

  • 刑法平等保护下民营企业权益保障的规范构造与实践展开

    周芊妤;

    民营企业权益保障是检验经济治理与法治生态的核心指标,刑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需平衡宪法平等原则、法益保护必要性与谦抑性平衡的要求。我国刑法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历经从规范缺失到专项罪名构建的演进。《刑法修正案(十二)》通过扩展罪名主体、提升法益位阶等制度创新,实现了民营企业法律保护的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其制度效能仍在受到规范保护范围不够、保护力度不足以及配套制度不完善的制约。未来应着力完善规范体系、优化统一裁判标准、构建行刑民衔接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对民营企业的权益保障。

    2025年05期 No.331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营经济的刑法平等保护:发展脉络、理念转型及实现路径

    黄伟庆;

    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强化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保障是新时期促进国内经济持续繁荣的应有之义。自1979年我国第一部《刑法》颁行至今,对民营经济的刑法保护大致经历了初步保护、逐渐强化和平等转型三个阶段。民营经济的刑法平等保护是一种“差异化”的实质平等,应当坚持“实质化”对等、“规范化”保护、“宽严相济”和“实质性”保护的原则。对于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以及背信犯罪,要在整体法秩序下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解释,并进一步优化立法以推动“实质性”平等;就民营企业外部经营活动中所涉犯罪而言,对于其中涉民营企业的故意犯罪,尤其是在重要领域、危害性高以及行贿类犯罪,应当从严惩治。在治罪与治理层面,应当坚持在平等保护理念下对犯罪的成立进行实质性认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充分尊重民营企业的意思自治,并通过多元化途径解决纠纷,强调以激励的方式促进民营经济的刑民共治。

    2025年05期 No.331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文家园_文史论丛

  • 乡村观看之道与本土美学建构——以“乡村之眼”为考察中心

    向丽;晏舒曼;

    在艺术乡建的实验性范式中,如何基于本土美学重新感知乡村是一个隐秘而重要的问题。在关于中国乡村观看之道的探寻和考察中,乡村之眼(FROM OUR EYES)及其实践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通过以村民视角为核心的影像创作和参与式实践,表达和传递村民对乡村社区的观察、体验和情感,从而使得“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获得了应有的“位置”,并实现自我教育和文化自觉。而对该“位置”的重新感知与审美配置,也在很大程度上增补与充盈着我们对于乡村作为思想空间和审美空间的理解与营建。作为一种“原生性观看之道”,“乡村之眼”以“宗教”“自然”“地方感”“脉搏与本质”以及“连通感”等,呈现出了本土美学的关键意象与表征系统,在表达自我、自我教育、促进社区参与,以及乡村再造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反身性观看之道”,“乡村之眼”为我们打破城/乡、中心/边缘、文明/野蛮等二元对立等级秩序,反思和重构一种更加富于平衡感的当代文化提供了诸多疗愈性的审美治理之道。

    2025年05期 No.331 15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5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的内生逻辑与创新机制——基于岭南民族村落的实地调查

    徐世军;孙庆彬;

    民族传统体育器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记录着中华体育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蕴含着独特的造物智慧,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物质基础,具有构筑中华体育文化格局、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功能。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在我国岭南地区的汉、壮、瑶、苗、侗等(民族排序依据见脚注~1 )民族聚居区,选取多个典型性、代表性传统体育项目,考察其所使用器物的内生逻辑与创新机制,为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创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的内生逻辑是:依托母体,聚焦主题;载道藏礼,厚积内涵;顺物自然,物尽其用;致用为本,巧饰为末。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文化的创新机制是:遵循国家政策逻辑和民间内生逻辑,凝聚多元创新主体(包括民间、官方、学界等),依托母体文化框架,吸收本土元素,借鉴外来元素,激发独创思维,改造器物外形,拓展器物内涵,赋予时代精神。

    2025年05期 No.331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文家园_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 “四意”叙事下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转文化”传播研究——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

    李伏清;吕文欢;

    “影像—社交化”文化传播叙事转向背景下,以向下拆解、话语让渡、情感认同为主要特征的“转文化”传播模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高效范式。“转文化”传播范式下,李子柒短视频通过构筑“四意”叙事空间有效规避“文化折扣”并与受众达成文化情感认同。李子柒短视频叙事技巧的使用具有潜在的连续性、立体的多维性与内在的融贯性,通过分析其“择用意符—赋予意指—激活意象—创设意境”的技术路线,并缕析“实现文化信仰桥接—生成拓展‘物’的文化意义—导出最终解释项”的递进逻辑,阐释了李子柒短视频如何从“大国视角”转向“个性化表达”,从“壮阔”叙事转向“微观”叙事的过程,从而实现了“民族”与“世界”的文化审美通约与转换。李子柒短视频“转文化”传播之“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在技术“促逼”与“摆置”的当下,寻求诗意栖居的“逸文化”;二是展现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自我合一的“合”文化;三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的主流叙事文化、内蕴包容开放“贵和”思想的“和”文化。

    2025年05期 No.331 16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1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土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逻辑路向

    宁德鹏;欧阳孟林;

    “枫桥经验”作为我国本土发端、发展、创新的基层治理经验,对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兼具“地域性”与“民族性”,这意味着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既具有基层治理的普遍性,又具有地域治理和民族治理的特殊性。因此,不应简单复制、移植“枫桥经验”的表现形式,而应以更大的理论勇气,厘清“枫桥经验”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本土化”的发生机制,遵循“本土化”的根本原则,探析“本土化”的实施路径,构建彰显中国特色的边疆民族地区秩序逻辑和治理模式,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5年05期 No.331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文家园_教育新探索

  • 过犹不及:教育错配对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张自强;李怡;

    伴随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上频发的教育错配促使劳动者工资收入分配发生变化。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分行业与职业测算了劳动者教育错配发生率,采用Kakwani指数测算了劳动者工资收入不平等指数,评估了教育错配对劳动者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发生过度教育会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不平等增加4.2%,而发生教育不足则会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不平等下降3.5%,发生教育错配会加剧工资收入不平等。教育错配对劳动者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随劳动者年龄增长而减弱;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过度教育增加收入不平等的作用越会得到缓解,但教育不足降低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却越会被抑制。教育错配对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对于户籍为农村居民、女性与工作在东部地区的劳动者,表现得更突出。过度教育通过提高职业流动性而加剧劳动者工资收入不平等,而教育不足通过降低职业流动性而缓解劳动者工资收入不平等。据此,从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破除就业歧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劳动力流动等方面,提出降低教育错配与收入不平等的政策启示。

    2025年05期 No.331 1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审计专业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路径

    马国亮;陈波;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质生产力强化高校审计专业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成为提升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加强高校审计专业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有助于留学生深化专业认知、促进文化理解、推动审计话语传播及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审计专业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注重通过发挥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国情教育的价值共振、技术赋能、实践协同及制度创新等方面来实现。然而,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审计专业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也存在各种现实困境,如技术适配、理念融合、资源整合、文化差异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应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强化技术适配性以构建智能化教学体系、深化理念协同打造双轨教育模式、破除资源壁垒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弥合文化差异创新融合路径、革新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动态评估机制等策略,不断提升中国国情教育质量,推动中国审计教育的国际传播和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No.331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