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

名家访谈

  • 生活美学的思考与本土化探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宝贵访谈

    张宝贵;王雅琴;唐韵萌;

    生活美学是以人的生存为基础、以生活活动完整程度为标志的美学,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范式,其本质特征在于将审美活动从传统的艺术领域解放出来,回归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实践之中。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审视,生活美学具有三个维度的理论特质:首先,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逻辑起点,强调审美活动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辩证统一,这种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活美学的内在张力。其次,区别于艺术美学追求的纯粹审美体验,生活美学呈现出“亚审美”的典型特征,不能简单用文艺审美的范畴来描述生活审美,也不能忽略生活审美不自觉、无意识的特点。生活美学的审美形态往往与实用功能、伦理规范、民俗传统等非审美因素相互渗透,形成复合性的审美结构。最后,当代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需要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统,走出思辨、学院化的茧房,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和实践里发现持续生长和创新的土壤,发现审美意识与技术进步、社会变迁的互动规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提供新的学术生长点。

    2025年04期 No.330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名家特稿

  • 此岸牧歌:社会美育的逻辑与实践

    张宝贵;

    中国长期在社会层面呼吁美育的浸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逻辑层面理顺社会美育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有助于在实践中推广社会美育并获得切实收获。社会美育和艺术美育不同,具有亚审美性质、倒错性结构、延展性对象及物性美特征。它应该尊重社会机体本身的特点,从中发现社会审美的性质、结构及其特征。社会群体性、主从性及行为性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审美不可能也不应该僭越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只能附着于这种需求之上,在功利性的社会活动中创造出非功利性的亚审美状态。这种亚审美是在羁绊中寻求超越,在现代物性社会表现出成就感、挫败感、自由感、共通感及流动感五方面的特征。今天的社会美育应该根据社会审美的亚审美性质与特征,在教育中渗入职业生活实践的内容,在经济效益和审美效益的平衡中寻找结合点;同时也应在教育中渗入日常生活实践的成分,避开消费社会的诗意陷阱,将日常生活的自由时间变成现实而非虚拟的审美时间。

    2025年04期 No.330 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博导新论

  •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违规经营行为刑法评价的法治逻辑

    焦艳鹏;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既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财富创造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定位企业违规经营的刑法评价问题,需从法治逻辑角度思考,其核心要旨包括:第一,企业的市场经济身份,经由民商事法律关系调整,转化为以营利为根本目的的营利法人;第二,作为营利法人的企业是国家法治建设与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平等主体,享有与其他企业、自然人等市场经济参与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第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与违规行为具有显著性质差异,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一般不引起包括刑事责任在内的公法上的责任。当前处理企业违规经营刑法评价问题,既要严格区分刑民关系,避免刑法介入民事法律纠纷,也要严格区分刑行关系,避免刑法不当干预行政管理。唯其如此,方能在法治框架内更好促进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为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生活赋能。

    2025年04期 No.330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耐心资本在科创企业支持中的关键角色与生态体系构建路径

    陆岷峰;

    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其关键支撑在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然而,科技创新型企业处于成长初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长期风险性,因此,目前只有少量风投基金投入其中。为了确保更多科创企业的成功成长,耐心资本的投入至关重要。当前资本市场中短期逐利者较多,为培育和壮大耐心资本,需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使耐心资本获得更综合的回报。文章深入分析了现有科创企业投资资本存在的问题,突出耐心资本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发展耐心资本的战略路径,建议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多元化体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入耐心资本的行列,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2025年04期 No.330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3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基于SWOT-AHP提升文旅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路径

    王静;

    文旅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升文旅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保障文旅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陕西省文旅资源禀赋好,具有发展高质量文旅产业的先天优势,特别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陕西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当前,陕西省文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创新融合不深入、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宣传乏力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陕西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使得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弱质性。文章立足陕西省文旅产业发展实际,利用SWOT分析法构建AHP战略层次结构模型,基于SWOT-AHP对陕西省文旅产业链供应链进行韧性测算评价,同时深入分析在创新驱动视域下陕西省文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提升陕西省文旅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陕西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2025年04期 No.330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科技人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 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的功能错位及其治理

    张乾友;

    人才是拥有稀缺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人才政策是政府出台的旨在吸引人才为其所管理之经济体而劳动的优待政策。由于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当前,最重要的人才政策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它表现为政府利用公共资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的物质优待与权力优待。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同时包含效率逻辑与权力逻辑。其效率逻辑表现为,它试图通过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政策优待赋予其创新优势,进而提高后者以及整个社会的创新效率;其权力逻辑表现为,这些优待会在人才体系内部生成权力结构,进而扭曲创新方向,降低创新效率。权力逻辑导致了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的功能错位,要恢复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创新功能,就需要将它与政策优待脱钩,通过排除权力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025年04期 No.330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段忠贤;

    数字化转型正深刻改变着教育、科技与人才发展的生态系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资源共享、模式变革、组织协同和治理优化,全方位影响并支撑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贯穿于“数据要素—平台生态—智能决策”三层赋能机制之中,其中数据要素赋能是基础、平台生态赋能是中介、智能决策赋能是高级阶段,三个阶段层层递进、相互嵌套。将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理想变成现实,需要夯实数据融通的基础、搭建资源聚合的平台、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培育适配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队伍以及循序渐进的示范引领。

    2025年04期 No.330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3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以政策动态取向一致性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发展

    李美仪;郎元柯;辛越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与人才政策的一体协同困境已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问题。教育、科技与人才政策的割裂源于创新范式的代际落差与治理工具的路径依赖,主要体现为主体职权“条块间分割”的制度性割裂、创新链条“断点与阻隔”的结构性割裂及知识生产“异质性张力”的价值性割裂。据此,文章提出以政策动态取向一致性为核心,通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流动、人力资本流动机制与科研资助体系革新、系统思维重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协同治理体系等路径,推动教育基础、科技赋能与人才驱动的有机融合。研究强调需突破工业时代科层制治理框架,发展适应性治理能力,实现政策工具系统性、目标统一性与制度环境互动性的协同升级,为破解“合成谬误”及“分解谬误”、构建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2025年04期 No.330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下载次数:1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基于“场域—惯习”视角

    尤文梦;

    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场域的入场与普及活动,也是农民惯习的培育和塑造活动。布尔迪厄“场域—惯习”运作逻辑揭示了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农村场域和农民惯习的接榫点,内蕴深刻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再造农村新场域的过程,既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也是形塑农民新惯习,使马克思主义获得农民认同的过程。文章从总体性视阈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场域变迁是如何影响农民等行动者自身惯习,以及行动者是如何通过惯习培育作用于场域塑造,启示我们优化新场域、形塑新惯习、完善新制度是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恰切之路。

    2025年04期 No.330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成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以“重大时代课题”为视角

    李瑞艳;张乾元;

    “重大时代课题”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自觉选择,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实践上表现为重大历史任务的解决,在理论上表现为“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马克思主义近180年的发展,历史性地解答了“未来新社会为什么能够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如何取代资产阶级旧社会”“两制并存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重大时代课题。“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已经成为现实,未来将回答在“两制共处”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作为回应21世纪重大时代课题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致力于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认真分析和研判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有利于认清特定时代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基石和思想主干。

    2025年04期 No.330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经管新视野

  • 包容性治理视域下智慧城市适老化改造的逻辑与路径

    李南枢;

    老年人是智慧城市中的重要群体,推动智慧城市适老化改造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的适老化改造是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弱势群体,以实现不同群体间的实质平等,其与包容性治理在内涵与目标上均相互契合。包容性治理视域下智慧城市适老化改造需要充分考量社会系统中多元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重视制度、市场、技术、文化等主体行为因素和物理与虚拟等空间因素。尽管我国智慧城市适老化改造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基于包容性治理理念审视,行为因素中的制度建设、市场供给、技术研发、文化赋能与空间因素中的城市、社区、家庭等物理空间以及系统、场景、程序等虚拟空间均面临困境。为此,智慧城市适老化改造需要结合相关因素的运行逻辑,构建系统治理框架,真正实现智慧城市适老化改造的包容性治理。

    2025年04期 No.330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质生产力赋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机制

    武萍;冷晓航;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赋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动力学机理。新质生产力通过新质技术、新质资源和新质主体赋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数字化、结构化和社会化,进而促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创造性转型”,提高养老保障公平性和效率性。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新旧技术和新旧部门的更替互斥,新质生产力对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存在“双重排斥”“人本弱化”“数字利维坦”“新业态劳动危机”等“创造性破坏”。因而未来需要回归“以人为本”的技术治理,以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养老保障体系整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养老保障行动者网络,实现“创造性破坏”的“有序撤退”和“创造性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实现系统集成、高效协同。

    2025年04期 No.330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技术治理的价值意蕴、内在优势和潜在风险——基于互构论的研究视角

    秦秀莲;

    在现代社会,技术治理弥散于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和行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技术是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手段,具有运用隐蔽方式对现象进行编程并获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素的功能。技术治理是使用主体借助客观技术遵从程序化逻辑,标准化、高效化和精准化地解决治理事项的过程,不仅蕴含着伦理价值、生态和政治等责任价值、社会公众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价值等价值理性,而且具有缩短时间、空间距离以提高效率的技术理性。若是忽视价值的目的性,则将导致技术专家为强势集团俘获引起治理专断化、技术自我强化难以解决非程序化问题和治理对象趋向自我规训造成批判精神的结构化锁定等潜在技术治理风险。为此,平衡好价值、技术、效率之间的关联关系对减少技术治理走向异化的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No.330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旅游时空_县域旅游研究专题

  • 县域旅游市场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

    张杨;王晓雪;

    县域旅游正成为破解城乡发展失衡的关键突破口,其演进深刻嵌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需求侧,“反向旅游”浪潮折射出旅游消费的分层与价值重构,年轻群体通过算法驱动的社交裂变传播,催生出在地文化沉浸体验的新型消费范式,推动县域从“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型。在供给侧,县域作为城乡要素流动枢纽,通过交通智能化重塑时空关系,以环境治理现代化破解生态约束,依托文化资源资本化构建差异化IP,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双向赋能机制。这一过程本质是城乡融合理论的微观实践,通过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协同创新,逐步消解制度性壁垒。未来需构建“三位一体”赋能体系,以数字孪生技术驱动智慧交通网络,通过文化基因解码激活传统资源价值,依托全域品牌生态链整合传播矩阵,最终实现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城乡共同富裕的互促共进,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可复制的范式创新。

    2025年04期 No.330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非旅游名县的游客感知分析及满意度提升路径

    陈辉;崔凤军;

    一些非旅游名县因为旅游特色、环境、配套、卫生、服务、项目等原因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为了提升游客满意度,打造非旅游名县品牌,文章以桂林非旅游名县为研究对象,搜集携程旅行网上游客对桂林非旅游名县主要景区的评论,运用ROST CM6内容挖掘系统、Netdraw、UCINET6软件从游客满意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文本的情感分析、前30位高频词分析、高频词语义网络程度中心性与可视化分析,以及文本的结构同型性聚类分析。研究认为:游客关注的维度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个维度是特色旅游资源与态度、设施和清新空气;第二个维度是便利的网上购票服务、实惠的价格、好玩的项目与高性价比;第三个维度是实惠的门票、震撼的风景、不甚便利的交通、安全、卫生、干净的环境、独特的地貌与趣味的活动,第四个维度是服务和环境。独特的旅游资源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是游客放松身心的重要保障,实惠的票价与完善的配套服务是增强游客愉悦度的重要因素,干净有序的经营环境可增强游客的好感,好玩的项目是提升旅游趣味性的重要基础。

    2025年04期 No.330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旅游时空_旅游理论与实践

  • 国内外冰雪旅游研究的主题演进、整合分析与议题前瞻

    张宇飞;范高荣;韵江;

    冰雪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并成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现有冰雪旅游研究呈现分散和泛化特征,应予以理论学术关照。文章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文献计量混合方法对国内外冰雪旅游研究进行了深入挖掘,提出了冰雪旅游的定义及其内涵,总结了现有冰雪旅游研究呈现三阶段跃迁特征,包括萌芽探索期(2007年前)、增量发展期(2008—2015年)和高速扩展期(2016年至今),从冰雪资源、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生态扰动、气候变化与旅游载体归纳了研究主题,梳理了“理论—动因—行为—后效”(TABC)分析框架。目前冰雪旅游研究呈现多元主体、学科交叉、理论杂糅的演进趋势,未来可从旅游动因、行为主体、后效影响三个维度强化其研究内容的系统性。据此,文章揭示了冰雪旅游自然资源与人文要素的协同机制、关注游客在冰雪旅游中的深度体验研究、探寻不同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基因与错位发展、探求社会学相关理论在当前冰雪旅游现象中的解释作用、分析冰雪旅游产业能级跃迁及其对冰雪经济的效益贡献度、加强数字赋能和虚拟情境下冰雪旅游目的地建设6个方面议题前瞻,以此完善冰雪旅游研究体系并助力冰雪旅游产业实践。

    2025年04期 No.330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质生产力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视角

    张琴悦;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文章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并采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重点就新质生产力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在旅游业的影响体现在新质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方面,其对旅游业TFP的促进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提升技术效率来实现;实证研究证实,新质生产力对旅游业TFP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呈现非线性关系,存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未来,要结合旅游业特性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有技术水平下的技术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新质生产力作用的杠杆效应。

    2025年04期 No.330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共同犯罪和关联性犯罪案件分案审理生成逻辑

    徐阳;谢玲;

    在共同犯罪和关联性犯罪案件审理中,既有“应分未分”的情形,还有不遵循案件间的逻辑联系却随意分案审理的问题。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失系统化地确认案件单一性原理是共同犯罪和关联性犯罪案件分案审理生成的理论逻辑、共同犯罪和关联性犯罪案件分案审理的生成逻辑及共同犯罪和关联性犯罪案件分案审理生成标准。仅在共同犯罪和关联性犯罪案件审理中的整体案件与部它案件,案件框架里的内在组织构成,犯罪事实与犯罪参与人间都有着逻辑关系的牵连。分案审理的标准主要包括以案件单一性原理去确定在共同犯罪和关联性犯罪案件中的“人之单一、犯罪事实单一”分案审理生成的标准,以案件间的关联性强弱度去确定分案审理生成的标准,以被告人人数很多、案情繁杂这一特殊情形去考量确定分案审理生成的标准,以法定情形为依据作为分案审理生成的标准,以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去考量确定分案审理生成的标准及有利于保障审理案件质量和效率去考量确定分案审理生成的标准。

    2025年04期 No.330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实现路径

    童光政;赵诗敏;

    如何有效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已然成为社会治理的热点和难点,将强调“预防为主”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对于促进该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应当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三级预防”和“综合治理”的思路,具体融入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预防、临界预防、再犯预防过程和综合治理之中:一是在未成年人出现偏常行为之前,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一般预防,开展一系列提前预防的工作,避免未成年人出现偏常行为;二是在未成年人出现一些偏常行为时,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临界预防,进行提前干预和矫治,避免偏常行为发展为犯罪行为;三是在未成年人出现犯罪行为后,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再犯预防,开展教育感化挽救工作,避免未成年人再次实施犯罪行为;四是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的综合治理之中,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并注重发挥科技赋能的防治作用。

    2025年04期 No.330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8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生物安全国际治理机制的重构

    马春晖;陈宗波;

    近年来,国际生物安全形势处在重要变革期,生物安全威胁由偶发性转为持久性,地缘区域由局部转向全球化,境外生物威胁和内部生物风险交织并存,全球生物安全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关键变量。即便当前国际社会已初步形成生物安全治理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框架,但面对生物安全复杂的形势,国际治理机制仍然面临着制度支撑力不足、治理信息交流不充分、行动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权利义务不平衡等主要问题。从深层原因看,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生物安全领域长期据守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导致的后果,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安全倡议的倡导者和负责任大国,在生物安全国际治理中展现出了当前世界亟需的领导力和大国担当,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重构生物安全国际治理机制的价值基础,是实现人类安全共同体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重构生物安全国际治理机制的路径应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多元主体生物治理参与机制、优化生物安全法治供给机制、确立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机制及完善生物安全治理国际协调机制。

    2025年04期 No.330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论数据刑法规制体系的构建——以《数据安全法》的规定为切入

    王颖慧;徐翕明;

    明确数据刑法的保护法益乃是构建数据刑法规制体系的根本前提,数据财产说和多元权利(法益)说均有各自难以克服的弊端,数据安全说的主张相对更具合理性,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其法益内涵。数据安全法益具有宏观上的国家安全、中观上的公共利益和微观上的个人信赖“三重构造”,因此数据刑法规制体系的完善必须认真对待数据安全法益。应当逐步消解数据全球共治、流通利用和知情同意的规则与数据安全保护存在矛盾,构建差异化数据分级保护方案,依据数据的类别及安全风险等级设置有层次的罪刑体系,适当修改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并适时增设非法提供数据罪、非法使用数据罪,从而创新数据安全的刑法规制体系。

    2025年04期 No.330 16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人文家园_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进脉络、价值向度和实践进路

    何林;李学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意识”双重维度构成,体现为主客观相统一的社会共识。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演进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历史交往与融合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其发展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奠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制度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深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创新。其演进脉络表明,党的民族政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战线策略等推动民族团结。在价值向度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根本利益、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实践层面上,需强化意识形态引领,构建“树状”主体网络,健全法律体系,并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民族交流与治理,从而持续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开创民族工作现代化新格局。

    2025年04期 No.330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1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

    宋勇刚;

    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和关键支撑。文章从实践路径视角深入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实现机制。文章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四个维度系统构建起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实践体系:一是构建文化认同体系、文化育人体系、精神支柱体系和价值引领体系,筑牢社会发展的精神根基,增强全社会的思想凝聚力;二是满足文化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促进文化创新,夯实社会发展的文化支撑,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三是推动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增强创新活力,拓宽社会发展的文化视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四是把握发展方向、完善制度保障、凝聚发展力量和营造良好生态,提供社会发展的文化保障,确保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这一实践体系不仅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内涵,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025年04期 No.330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人文家园_教育新探索

  • 科研诚信及伦理治理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分析

    付英;苏海龙;李宪博;

    文章以1995—2024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为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计量、Excel宏工具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从年度发文量、核心作者群、核心期刊等外部特征,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时间线等内部特征两个维度,深入探究科研诚信及伦理治理的研究演进历程与热点主题。研究发现,该领域研究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学术合作网络有待加强。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科技伦理、学术不端、科研诚信、伦理道德、伦理治理、学术诚信、技术伦理、伦理管理、大学生群体、学术治理、伦理体系建设、诚信机制以及伦理审查等领域。基于研究结果,未来应着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推进跨学科融合研究,强化技术驱动与伦理引领协同,为建立健康有序的科研生态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No.330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人工智能赋能学术期刊人才培养:机遇、目标与策略

    黎伟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术期刊出版领域正经历从传统人工操作向智能化、数据化、自动化的深刻转型,而培养与新技术环境相适应的学术期刊人才,是提升学术期刊整体出版质量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决策能力,能够赋能学术期刊人才培养,因此要抓住智能技术加速发展、知识图谱与语义分析技术应用、大数据与算法优化、跨界融合趋势等带来的机遇,提升编辑人才的智能技术运用能力,培养复合型、跨界型学术出版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智能化与个性化,形成支撑期刊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体系。为此,需要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人机共育”的编辑实训平台,强化编辑人才的政治把关力和价值引领力,推动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协同优化。

    2025年04期 No.330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