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

名家访谈

  • 对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原创性及国际话语权的思考——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原副理事长张继焦教授访谈

    张继焦;周子翔;

    访谈围绕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原创性及其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展开讨论,聚焦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简称IUAES)原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继焦的学术经历与国际学术交流经历。访谈回顾了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界在国际学术组织中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09年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IUAES世界大会对中国学界的重要意义。结合张继焦研究员自2013年起在IUAES领导层任职10年的经历,阐述了其带领团队在国际会议、刊物创办以及相关专委会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成果,强调了中国学者在海外平台“发声”、构建学科自主性与原创理论的必要性。通过推动企业人类学等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打造英文刊物并积极参与全球学术交流,中国学界在拓展国际话语权、引领发展中国家以及与西方学界“平视”对话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中国社科界仍需持续深化学术概念、理论与方法创新,进一步构建并完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2025年02期 No.328 3-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名家特稿

  • 中国社会结构的自主知识生产——“二元社会结构论”及其分析法

    张继焦;

    “社会”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和基础概念。欧洲学者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分析”,而东亚学者也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一元分析”。文章综合前人视角,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二元分析”,并提出了“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一对概念,也就是“二元社会结构论”。该理论解释了政府主导与民间自发两大力量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互动机制,并在古代社会、群体组织、文化遗产、现代产业等不同领域具有适用性和解释力,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分析法”。“二元社会结构论”指出,政府的“伞式”支持与民间的“蜂窝式”组织共同推动了资源配置、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转型,有效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二元社会结构论”与“二元社会结构分析法”的提出,为理解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贡献了新的理论视角,增强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和学术话语权,推动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自主知识生产,促成了人类学第四次革命以及第五种学术传统的构建。

    2025年02期 No.328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博导新论

  • NGO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应对

    陈旭清;

    NGO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治理主体,世界各国都将其视作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力量,它与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安全之间存在内在有机的联系。一方面,它充当了积极维护者的角色,丰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主体、拓展意识形态安全的化解渠道,搭建平台整合意识形态安全资源,倡导培育人们的意识形态安全观念。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危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故意歪曲事实和认识,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行,破坏社会交往渠道,损毁国家形象,试图动摇人们的政治信仰,进而干扰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为此,需要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正确认识NGO在这一领域中的定位,既要给予支持,发挥积极功能;也得严格规范,防止带来危害。努力构建一种NGO参与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体系。

    2025年02期 No.328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论美的层次问题

    李正;

    美是一个很泛的概念,其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它既是一种关系又是一种心理体验。而关于美的层次应该如何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等,这都是在研究关于美的问题时要认真思考的。从逻辑的视角来研究,美一定是具有不同层次之分的,包括美学研究的层次、美感层次、审美层次、对于美的认知层次、美感境界层次等。美既是哲学概念也是艺术概念,主要内容是指人的美感与审美问题等。对于同一事物,不同审美主体所产生的美感各有不同,而美感与审美的不同点在于:审美不仅包括美感的个体属性,同时更是一种心理形态加认知体验。因而审美需要能力,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内涵为基础,所以审美必然带有一定的层次属性。

    2025年02期 No.328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马克思“生命观”概念的学术价值辨析

    张懿;孙熙国;

    马克思生命观既不同于其他思想家的生命观,也具有相异于马克思的其他理论的研究论域、内容要素及形态特征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生命哲学的理论交叠,马克思生命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生命哲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生命观。马克思生命观涵括对生命本质、生命过程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指认人之生命的丰富结构,其价值旨归是致力于实现“现实的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相比于“人学观”“人生观”“生存论”“生活论”等,马克思生命观有自身专属的研究论域、核心要义和本质规定,显著地体现了物质规定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准确把握马克思生命观概念,理清及领会其多维意涵,明晰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生命观的科学研究。

    2025年02期 No.328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数字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生态化与数字化协同转型

    张夺;

    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以生态为“体”、以数字为“用”,体用贯通、体用不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题中应有之义。数字生态文明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应运出场,深刻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化与数字化协同转型的客观逻辑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生态化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领人类现代文明绿色转型,而且以数字化为动力引擎,以数字中国驱动人类现代文明智慧升级。生态化引领数字化转型,为智慧发展铺垫绿色底蕴;数字化赋能生态化转型,为绿色发展提供智慧动力,二者互为支持、协同共进,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史实践之中,共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5年02期 No.328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1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建筑对现代文明的隐喻式表达——基于建筑的转换历程

    耿芳兵;

    哲学家们基于隐喻方法,创造性地将建筑与现代文明关联起来,启发了立足建筑视角并以案例展示现代化历程的研究路径。以法国为例,其现代化历程开始于19世纪的“奥斯曼城市改造计划”。在建筑设计方面,奥斯曼展现了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非凡智慧。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最初遭遇现代化的矛盾境遇。进入20世纪,以“巴黎拱廊”为代表的建筑风格将现代文明推向了高峰,大量应用的钢铁和玻璃等建筑材料参与了这一幻境,隐喻着现代文明所遭遇的理性主义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在建筑风格方面破坏并重塑着现代主义。以巴塔耶的“建筑”之思和鲍德里亚的“独异之物”为例,后现代主义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但在超越现代主义方面仍然是象征大于实质。由此,一条基于建筑隐喻的现代文明之路显现出来并逐渐抵达现代文明本质:人应在筑造中创造现代文明并使建筑回归栖居的本质属性。

    2025年02期 No.328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旅游时空_旅游理论与实践

  • 乡村旅游的社区化发展路径及其驱动因素——基于江苏省宜兴市龙山村的案例分析

    饶勇;房美佳;

    “社区化旅游”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但其发展路径与驱动因素的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实践需要。文章通过对江苏宜兴龙山村的纵向案例研究,实证考察了乡村旅游的社区化旅游发展过程。研究发现:1.不同于开发商主导的“景区化”发展模式,社区化旅游发展主要依托村民的内生创新活力,而创业先锋群体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2.乡村旅游的社区化发展是以知识互动网络优化为先导,以“创业先锋—社区成员”协同创新为支撑的“自下而上”演化过程;3.通过分析“知识互动网络(结构)—村民创业学习(行为)—集体创新秩序(结果)”三者间的演化博弈态势,可以描述并解释“社区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般路径;4.创业先锋带动是乡村旅游社区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并主要体现于优化社区知识网络、引领村民创业学习和建构集体创新秩序等方面。文章的研究结论可为促进社区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社区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2025年02期 No.328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下载次数:10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与路径

    徐金海;陈琳琳;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既是文旅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体现,也是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深刻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为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表现为新质生产力提高文旅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提升文旅生产要素水平,新质生产力健全文旅融合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治理现代化。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需要着力解决文旅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文旅行业数字化程度有待提升、文旅数智治理水平亟待改善、科技创新型文旅人才支撑不够等关键问题。未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构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体系、文旅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文旅数智化发展治理体系以及科技创新型文旅人才培养体系等四大体系。

    2025年02期 No.328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4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 ]

旅游时空_乡村振兴与旅游

  • 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环境审计的价值、挑战和路径

    刘强;赵海宇;

    当前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产生的经济收益、社会效益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使得环境审计介入尤为迫切。环境审计有助于化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潜在的矛盾,完善旅游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为生态旅游政策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从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看,环境审计的理论有待优化、主体有待扩增、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内容有待完善、范围有待扩充。这需要:完善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环境审计理论;优化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环境审计的主体结构;提升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环境审计的专业水平;丰富和拓展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环境审计的内容;延伸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环境审计的范围,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2025年02期 No.328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0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农业文化遗产地“三生空间”的生态智慧——以桂林龙脊梯田为例

    吴思睿;吴忠军;

    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龙脊梯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壮族瑶族群众在千年农耕实践中形成的生态智慧体系。研究发现,龙脊梯田通过“森林—溪流—梯田—村寨”的垂直水文系统、“木石刻分水”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林下田”的水土保持技术,以及干栏建筑、乡规民约等文化载体,构建了人地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这种融合传统农技、生态伦理与文化制度的智慧体系,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活态样本,展现了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梯田观景、农耕技艺(如耦耕、鱼稻共生)、节庆仪式(如开耕节、晒衣节)和民宿体验的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式,既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文化自信,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动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5年02期 No.328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经管新视野

  • 中国养老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基于10年政策文本的扎根分析

    向运华;黄蓉;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发展养老金融势在必行。为了探寻中国养老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未来的路径选择,本研究收集了近十年来中国养老金融的相关政策,尝试对中国养老金融发展进行政策文本扎根分析。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分析,发现养老金融由发展基础、发展支撑以及发展实现构成其内在逻辑,其中养老金金融是养老金融的基础,养老产业金融是养老金融整体的重要支撑,养老消费金融助力养老金融的最终实现,三者构成养老金融发展的整体内容和内在逻辑。进一步提炼政策文本内容,归纳出中国养老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遵循普惠性、市场化和人民性的原则。然而,当前中国养老金融发展存在养老金结构性失衡,管理效益低;产品创新不足,融资信贷支持乏力;保障机制不健全,消费动力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未来养老金融发展应从催发机制着眼,提质增效,加强养老金金融管理;从动力机制着手,创新驱动,健全养老产业金融体系;从联结机制着力,协同推进,激发养老消费金融活力。

    2025年02期 No.328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2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亲子休闲陪伴的反哺效应研究——来自家庭异质性的微观证据

    魏翔;王鹏飞;王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养育已成为家庭人口传承的重要方式,有必要对优质养育的经济效应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从而对人口增长提供微观激励。文章关注到现实中的家庭亲子关系正在从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影响向父母和子女之间双向影响转变,进而建立亲子行为内生的动态经济模型,证明父母对子代的养育陪伴反过来有助提高父母的经济收益,即优质养育存在反哺效应。随后,利用独特的“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并匹配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证实了理论模型的预测,即中国家庭的亲子陪伴对父母的经济收益存在显著的向上溢出效应,但该效应具有显著的家庭异质性。进一步研究表明,亲子休闲陪伴对父母经济收益的反哺效应仅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和拥有12岁以下儿童的家庭有效。作用机制分析揭示,亲子陪伴能通过提升父亲的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来促进人力资本质量提高,进而提高父母的经济收入。上述研究结论为如何进行优质养育、如何提供生育激励和如何创新教育经济提供了参考。

    2025年02期 No.328 9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算法管理对企业团队效能的影响机制及策略

    郑钦;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的迅速发展,算法管理作为一种以数据驱动、规则约束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模式,逐渐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对企业团队效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算法管理对企业团队效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算法管理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影响企业团队效能:一是算法驱动的决策优化,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团队资源的精准配置与动态调整,提升决策科学性与资源使用效率;二是算法监控下的个体行为透明化,可实现团队成员行为的可视化与可量化,有助于构建团队信任;三是基于算法的任务分配机制,通过对团队成员能力与任务需求的精准匹配,推动团队角色的动态协同;四是算法绩效反馈,通过实时反馈和精细化改进建议,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行为与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些基于算法管理的企业团队效能提升策略,包括构建以人为本的算法管理框架,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优化算法反馈机制,强化团队学习与能力发展路径;推动算法与团队协同治理,促进动态任务分配与目标统一;强化算法透明性与可解释性,提升团队信任与决策参与度。

    2025年02期 No.328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数据殖民”风险的资本逻辑批判及其治理

    吕星都;付健;

    “数据殖民”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数字技术时代的新型经济行为,其本质是由资本逻辑主导,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塑造“数据关系”掌握和利用海量数据,以实现资本快速增值和谋取利益最大化。作为数据殖民主义引发的可能性结果,“数据殖民”风险穿透经济范畴与技术领域,对个体、社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为有效防范和化解“数据殖民”风险,要从批判资本逻辑的视角出发,认识和把握数据殖民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共享生态系统,推动生产资料去中心化;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创新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模型,遏制数据劳动剥削;制定数据跨境合规解决方案,建立数据安全联盟;并且注重数据伦理建设与社会责任发展,构筑“数据殖民”风险治理防线。通过上述措施,得以在根本上重构数据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机制,从而抵御资本主义对数据资源的殖民化倾向,保障数据使用的公正性和安全性,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维护国家数据安全,进而引导数字经济社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5年02期 No.328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规范构造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代行主体体系的理据与路径

    郭洁;郭宋;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改革终将落脚为规范上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代行主体体系,该体系的构造理据与路径值得探索。代行主体体系并非理论演绎的结果,而是为回应我国国有自然资源管护实际需求作出的法政策选择,应在法律体系一致性伦理约束下,遵循归纳逻辑进行构造。准此比较各学说,代行主体及相互间法律关系应定性为民事属性。实践中,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代行主体多头分散,且存在代行者与监管者身份混同问题,而作为主要体系构造工具的“委托代理”机制也面临代表与代理法律特质杂糅的困境。以“从现实到规范”构造理念为指引,宜整合多头代行主体的民事所有权权能交由专门“自然资源资产发展局”代行,明确代行主体的营利法人属性,沿循民事代理制度进路阐释和构造“委托代理”机制,完善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授权、确权与责任规则,健全代行主体监督考核制度,促进代行主体体系的规范化构造,为代行主体合理有效行权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2025年02期 No.328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困境及其破解

    李晨光;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推进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一体化保护需求与科层式推进模式有一定抵牾;另一方面,高质量修复需求与鉴定评估能力及修复机制间存在张力。为解决上述困境,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需要引入合作治理范式,从地方政府分散探索转向全流域体系性推进,从基于职权的协作转向基于专业的合作。在具体进路上,一是应软硬法结合构建一体多元的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规则体系,二是应构建流域生态环境损害协同索赔机制,三是探索构建互联互通的流域鉴定评估支撑体系,四是完善以专业及效率为导向的流域生态环境损害修复机制。

    2025年02期 No.328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从古典到AI:论马克思主义法学视阈下的法治观

    项萌;刘玄龙;

    能否厘清法治的概念,取决于研究时选用的立场或方法。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为界定法治概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基于原理中辩证观和发展观对法治概念进行探赜,可得出三个“不存在”的基本结论,即不存在“普世”的法治概念、不存在静止的法治概念、不存在守旧的法治概念。对发展过程加以究微,不难发现法治概念的动态属性,主要表现为两种“阶段性”的显著特征。历史上的法治概念,可以说是“过去未去”,古典法治虽未包含近代法治的所有内涵但不妨碍其成为理解法治概念的重要阶段。对于未来法治概念的新发展,一方面因不甚知晓而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则深刻意识到AI法治的“未来已来”。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在立法、司法、执法上均反映出一些特殊性并衍生出系列壅塞,超越了对法治概念内涵的一般认知,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作出理论回应。

    2025年02期 No.328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数据来源者权利保护视角下自然人的有限控制权

    文稳;

    我国立法确认了对数据来源者权利的保护。但是,对于个人信息主体享有数据来源者权利的边界,以及如何调整其与数据市场中其他主体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进行规则梳理。数据流通制度应当遵循宪法的价值取向和原则,并考量社会各个方面及各种类型的利益,通过比例原则进行平衡,防止损益过当、手段过当。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商业化的同时并不排斥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在限制交易和鼓励分享之间,一个灵活调节的制度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福利。基于此,文章整理并提出了“有限的个人控制权”。个人信息保护法及数据流通规则不仅要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也要保障数据的自由分享和流通,有关自然人作为数据来源者并涉及个人信息的规则应围绕“个人控制”和“有限”来构建框架和路径,通过赋予和加强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控制权来维护人的自由与尊严,并通过限制这种控制权来保障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以此实现个人权利、社会权力和公权力的再平衡。

    2025年02期 No.328 14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国—东盟数据交易法律治理的制度困境与实践构造

    孙有略;

    数据要素通过释放其价值不断促使商业模式的创新,规范数据交易治理进而构建现代化数字交易体系,对于推动中国—东盟数据经济领域合作、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东盟数据交易治理还面临着缺乏系统法律规范、整体监管进路不适应及监管框架不协调、交易规则适用模糊等方面的难题。推动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共同体建设,需要对数据产权结构的分置进行合理考量,强化数据跨境交易过程中的权益保护;积极参与国际数据交易治理规则的构建,健全中国—东盟数据交易的监管规则;完善国内数据交易场所建设,共建数据交易监督管理机构,优化隐私数据的保护机制,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2025年02期 No.328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人文家园_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 共生理论视角下中国数字化转型中的文化安全维护

    毕世鸿;高莹;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这场变革不仅重塑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文化安全格局。国家文化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涉及文化环境、文化内容、文化资源和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当前,中国正处于数字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风险。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来看,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环境更加开放多元,文化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加速,文化传播的边界日益模糊。在此背景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探索新的路径。首先,要构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提升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其次,要加强文化内容监管,建立数字化内容审核体系。再次,要推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建立文化遗产数字档案。最后,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通过多维度、系统化的措施,在数字化转型中构建起坚固的国家文化安全屏障,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025年02期 No.328 162-16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1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数字化赋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多维语境、关键挑战与优化路径

    王驰;雷震;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产物,新型农村社区在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其具有聚集化、集成化、社区化等特点,这也使得新型农村社区在治理结构上趋于复杂,治理难度不断增大。如何有效解决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数字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库,以数字化赋能能够有效提升治理效能。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在数字化赋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维语境,存在着因多层级影响到治理架构扁平化、数字化赋能流于形式简单粗放、数字化治理的内源动力供给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简化数字化治理架构、创新数字化治理方式、优化数字化治理平台、丰富数字化治理内容以优化数字技术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双向驱动路径,实现新型农村社区有效治理。

    2025年02期 No.328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1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艺术乡建的知识转移与村民主体性建构

    王孟德;方善用;

    知识转移是艺术乡建的内在动力。乡村内外部艺术知识在互动关系中重构、内化、双向反馈,有利于缩小村民与其他主体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文章通过多案例研究法,分析艺术乡建的知识转移场域特性,探讨村民主体性的内涵表征与保障策略。村民的知识转移角色存在差异,相应造成主体性的强弱分化。在乌托邦与自反性两种价值方位引导下,村民对本土艺术知识与外来艺术知识关系的认识兼具浪漫主义的碰撞斗争之美和现实主义的平衡、复调之美。艺术乡建的知识转移效能受制于知识本身特性、主体间关系及乡村本土氛围,村民借助活动、硬件、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等多层面社会实践来融入艺术知识转移空间,彰显其自我结构化、自我社会化的持久努力。艺术乡建工作应重视知识转移空间建设,评估知识转移效果,制定公平可持续的知识转移调控方案,关注静默者、传递者等多种社会角色。在跨领域、跨地域背景下,促进村民与外来艺术家的长期互惠发展,确保知识转移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平等性。

    2025年02期 No.328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人文家园_教育新探索

  • 从“时代新人”到“新时代好青年”:理论演进与实践创新

    孙婉君;代玉启;

    党的二十大要求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点明了新时代新征程“时代新人”的基本特质。回望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新人”,均是在担当所处时代使命的历史任务下造就出来的:思想觉醒、不怕牺牲、浴血斗争的革命者;思想改造、素质提升、辛勤劳动的建设者;思想解放、敢想敢干、引领风尚的革新者;自信自强、担当有为、砥砺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迈入新征程,青年发展有了新的方向、更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更高的综合素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好青年”应是始终保持有理想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同时表现出具有敢想敢为的精神风貌和善作善成的能力本领。培养造就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好青年”,还需以“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任务为着力点,常用理想信念教育确立青年“有理想”的德之方向,善用历史主动精神涵养青年“敢担当”的德之自觉,巧用困难风险挑战磨砺青年“能吃苦”的德之韧性,活用榜样典型示范带动青年“肯奋斗”的德之践行。

    2025年02期 No.328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1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教学困境与归因——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视角的分析

    陈雨田;孙迪亮;

    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召开以来,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已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改变,建设成就有目共睹,改革成效卓著。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承认高校思政课仍面临有效教学困境,即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与其教学效果之间存在落差,对课程的海量投入与教学效率之间存在反差,教学供给在满足两厢需求过程中存在偏差。解析该困境,必须跳出要素分析的思维定势,转而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进行分析探赜。在此思维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供需不一致、不协调、不平衡三大方面。这是致使高校思政课面临有效教学困境的根本原因。为此,有必要借鉴经济领域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路,尝试推进该课程教学的“供给侧改革”。这不但是促使其走出有效教学困境并进阶式实现高效教学的根本出路,更是守正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5年02期 No.328 18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10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