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同华
<正> 中国美学的宏观研究和微观考察,以及两者融合的方法,是现代哲学系统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应用。从理论上说,科学研究的任何对象,无论从宏观抑或微观,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特殊的系统。系统性就成为我们认识对象全过程的特点。分析系统性就成了现代哲学和专门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美学研究对象,既然从它与各门学科的交叉来看,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质性的研究新领域,这些构成元素综合起来,必然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美学系统。应用这一美学系统于中国美学的研究,无论在内容的总体,还是它的局部,以至名人和非名人的审美系统,都能形成独立体系。因此,从宏观和微观的过渡上,来研究对象系统的问题,便成了现代系统论的最优课(?)现代经济学家们,已经非常重视宏观的考察和微观的实验改革相结合的理论,实际上
1988年06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邓维亮
<正> 一种哲学思想的历史作用,并不单纯地取决于它是否正确。这是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事实。科学的发展证明,古代哲学把宇宙归结为水和火等等是幼稚的、错误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它是当时人类对世界本原这一哲学问题的积极探索。同样地,仅仅指出“不可知论”这一“哲学怪论”是荒谬的还不足以具体地展示它在哲学史上的实际作用。恩格斯认为,休谟和康德“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而经过休谟这个环节形成的康德的“不可知论”却并不是“批判哲学”的个别的、局部的思想观点。那么这一观点在哲学发展上的具体作用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不可知论”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说明这一否定性的哲学理论是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内在矛盾的暴露,它予示着这一哲学必然走向衰落的最后结局和可能奉献给人类的积极成果。
1988年06期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惠斌
<正> 实践概念在近代辩证法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的意义,它是康德以来的新理性主义(即辩证法理论)哲学立论的关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也正是在这个关健性问题上批判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遗产,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和建立其上的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但是,这个问题在我国哲学界论述得还很不够,许多人甚至根本忽视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论述一下马克思主义在辩证法理论上的这个转折,以便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一、黑格尔哲学中以实践为核心的总体性理论及其局限在黑格尔之前,康德把理性的最高意义表述为消极意义的辩证法;康德之后的费希特、谢林哲学则从积极的意义上探讨理性,从活动,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结合方面讨论理性。初步完成了从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变,继费希特、谢林之后,黑格尔系统地研究了理
1988年06期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宪东
<正> 世界、中国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贫困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种,一种是资源型贫困,穷山恶水、资源极端匮乏造成一种天然贫困。一种是灾变型贫困,战争、瘟疫、灾难造成一种损害性贫困。一种是愚昧型贫困,地大物博人才众多,但由于愚昧(决策愚昧、教育愚昧、观念愚昧等一系列人的因素)造成一种富饶的贫困。本文考察研究的,就是中国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愚昧型贫困的现状、原因和治理办法。中国与先进发达国家比,落后半个世纪。邓小平指出“中国作为世界公民还不够格”,理论界的有识之士在忧心如焚地讨论中国的“球籍”问题,重唱国歌的危机意识震撼着每一个有学术良心的学者。内蒙古及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国东南沿海相比,又落后半个世
1988年06期 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岩
<正>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外显与体现的成果,是生命力延续的媒介。人通过创造性的主体活动部分地实现着理想目标,在生命力延续过程中完成着一次次的蜕变。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同时就是文化活动的大量存在。历史的过程是行动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恃其感性的活动及在此基础上累积演化的一定的理知行为,寻求着选择着未来的切近或迢遥的路程。人类正在不断增强着的主体意识的支配导向下,去实践并改造经验对象(依次递进的人化自然),最终与动物界脱离,走向文明的历程,迈向文化的阶梯。从而,人的感性和理性活动及其体系便构成了文化的核心内容。一个时代的文化,有着因社会内容的变动所带来的个性特征和时代差异,又有承启文化发展、蕴含传统的内涵。这其中,哲学信仰、价值取向构成时代社会思潮和学术文化发展的中心轴和结穴点,附着于具体文化内容的文化诸形式便依此变化发展,并规定着它的目标和位
1988年06期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毛道维
<正>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实行的是一种就业、福利、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劳动力计划管理体制,而农村则实行的以土地为保障的就地吸纳的就业方式。商品粮和户籍管理制度维护着两种迥然不同的就业方式,严格地制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城乡隔绝的格局。但是,在这期间也发生过两次比较大的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1956—1960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曾一度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从1952—1955年间的83.3%下降为69.1%,因为这次转移不是内在于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以4500万农村劳动力的回流而告终。另一次转移则是1968年开始的城市闲散人口和城市青年流向农村,转移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这两次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转移都以失败告
1988年06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东,谢迪辉
<正> 今年以来,我国一些主要旅游重点城市和地区的旅游主管部门,针对某些旅游涉外企业降价竞争客源的作法,相继制定和执行了旅游最低保护价。这一价格的实行,对于制止盲目竞争,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维护我国旅游声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一价格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旅游涉外企业的经营者对旅游最低保护价缺乏理性认识,实际执行时患得患失、左顾右盼,甚至拒不执行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旅游最低保护价就难以贯彻执行。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理论的、现实的探索,以期寻求解决上述存在问题的真谛。(一)
1988年06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青山
<正> 1936年12月12日,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不满的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进行多番劝说无效以后,被迫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两党长达十年的内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关键人物蒋介石,为什么会答应张杨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在短时期内其对内对外政策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对此问题,过去史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原因这一方面,而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就体现为一个“逼”字。似乎是由于人民的逼,中国共产党的逼,手下将领的逼,日本帝国主义的逼,再加上西安事变张杨这一致命的逼,蒋介石也就终于被逼着改变政策了。由于他的这种转变又恰好是在西安事变,这就使之显得更为被动,使研究的结果也显得较为合理。不可否认蒋介石的转变是被迫的,上述的外部原因也确实是促使其转化的重要因素,但试想,在西安事变的短短十多天里,蒋介石能够如此快地改变一个如此重大的国策,却又没有原有的思想基础,那是可能的吗?如果说
1988年06期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金根
<正> 一、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的两种个人价值观念(一)排我价值论排我价值论也叫抑我,止我价值论、核心是排除自我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价值论、权力价值论和贡献价值论。1、排我价值论的表现及其政治基础(1)无价值论。无价值论根本否定自我价值、无自我意识,无独立人格,周而无所谓个人价值判断。在现实生活中突出表现为奴隶主义或奴性,他们对领导的尊敬达到崇拜的地步,信任达到迷信地步,服从达到盲从地步,如文革中的现代迷信。这种与封建贵族宗法制相适应的个人价值观念随
1988年06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燕燕
<正> 一八五七年五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离开京,率师远征不归,宣告了天京事变的结束。从此,太平天国进入了它的另一个历史时期。石达开的出走,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石达开出走的严重后果,史学界持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对出走的原因、性质等方面的评价,则有较大分歧。本文试图就这些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
1988年06期 69-7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作瑜
<正> 于连,人所共知,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名著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七哥,何许人也,中国当代女作家方方的《风景》里的中心人物。《风景》名气虽比不上《红与黑》,但七哥这个人物的塑造,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力和复杂心态,刻画发人深思的人物命运,暴露社会的病态风景,也算是方方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了。纵观于连和七哥的两种经历,我觉得他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缩影,因此本文斗胆把七哥这个小人物和大名鼎鼎的于连相提并论。于连生活的三个典型场景:小城维立叶尔资产阶级社会,省城贝尚松教士社会,首都巴黎贵族社会,最后上断头台,可以说领教了他的时代;七哥从底层小市民历难、农村苦练、大学觉醒,到爬上团省委的位置,活现当代中国的世态画面。不管于连终于上了断头台,还是七哥终于做了团省委,总让人感到心里不好受,但他们
1988年06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德庆
<正> 在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两大挑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为了迎接挑战,尽快地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我国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正在进一步地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改革已成为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历史潮流。正为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所指出:“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当前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僵化体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更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这是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而得出的科学论断,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一、改革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1988年06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杰
<正> 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也不管人们自觉与否,改革以及走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浪潮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大趋势,现实迫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伴随着许多刺心现象的社会变革。物价飞涨、官商结合、卖淫的出现,精神疾病发病率上升等等现象,把人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最刺心最迫切的各种社会问题上。象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十九世纪别林斯基等民主主义思想家那样,许多理论工作者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中介对社会现象作出深刻的批评,写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理论文章。然而,历史的时钟也提醒着人们,生活在进入宇航时代的人们,生活在充满全球性生态危机、核战争的威胁、
1988年06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定祥
<正> 1906年——1911年(14—18岁)在北京“顺天中学堂”读书期间,时时沉溺于思想中,便时时记录思想所得,这类积稿当时甚多,现在无存。《究元决疑论》中论苦乐的一段,即是十六七岁在中学时撰写的旧稿。崇拜学友郭友麟(一作仁林),尊为郭师,课暇便去请教,记录他的谈话订成一巨册,题曰“郭师语录”。现无存稿。1912年(19岁)
1988年06期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中好
<正> 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欧美种种思想文化的输入,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东西方文化问题”的争论。瞿秋白在这个论争中,阐述了他的无产阶级文化观。我们认为,瞿秋白的文化观思想是颇为深刻的。一瞿秋白的论述是从“文化”的内涵开始。梁漱溟认为,所谓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文化的不同,“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之不同。”就是说,文化是生活的模式、方法。瞿秋白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文化’是人类之一切‘所作’”。(《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瞿秋白选集》第15页)这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具体的说,瞿秋白认为它包括四方面因素:“一、生产力之状态,二,根据于此状而成就的经济关系,三、就此经济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组织,四、依此经济及社会政治组织而定的社会心理,反映此种社会心理,的各种思想系统”。(同上书,第15—16页)显然,这个“文化”定义完全与梁漱溟的对立。因为,梁漱溟的定义本质是唯心主义。他把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样法”,虽然,其中也充塞一些“物质”的东西,认为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但是,在他那里,物质的东西是由“生命之流”产生,因而,“文化”还是精神性的文化。所谓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实质上就是说,精神决定人类的生活过程。而瞿秋?
1988年06期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