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昌武
<正> 一些有名的学问家往往“悔其少作”,何况不学如我辈。不只是对“少作”,往往是文章刚一发表,就会发现不足,纰漏以到谬误,让人脸红心跳,坐立不安。这时就有所痛悔:太急于求成了。学问之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小至一个概念、一个年代,如果有关材料不尽可能完整地把握,也难免不出差错。
1992年01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占鹏
<正> 孙昌武教授,原籍辽宁省营口市,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现在母校执教。 近十年间,孙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已出版学术专著六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研究项目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化学等领域。 早在六十年代,孙先生即开始了唐代散文史和唐代文学思想的研究,他的《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全面探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渊源、发展、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是一部有深度的唐代古文运动通史。《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和《韩愈散文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二书则分别就唐代古文运动的两员主将柳宗元
1992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耿昭杰
<正> 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产业能象汽车特别是轿车那样技术密集、相关度大,这个人称“带轮子的科技”,风驰电掣又千姿百态地表现着人类现代文明。作为产品,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评价物。 人们从CA141、奥迪、高尔夫和轻型车这些新崛起的大小家族中看到了一汽的今天和明天,这就是一汽的希望。 1 以换代产品为主导,进行老企业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整体水平,是一汽向现代化经营转变的标志之一。
1992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炳忠
<正> 一、关于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1942年发表了《科学的规范结构》的文章,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科学的精神气质”。 默顿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于习俗的价值而获得合法的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法令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了他的科学良心,或者用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来说,也就是形成了他的超我。虽然科学的精神气质并未被系统整理,但是从科学家的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由于触犯科学的精神气质而激起的道德义愤中所表现出来的道义上的意见一致方面,可以推断出科学的精神气质。
1992年01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青山,杨密密
<正> 1949年初,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有生力量损失殆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值此“危急”时刻,蒋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代总统。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史学界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从1948年下半年起,美国政府认识到蒋介石的垮台已不可避免,因而不得不改变手段,妄图以中途换马的办法,来挽救危局,李宗仁的上台正是“换马”政策的结果。这无疑向人民表明,蒋介石的下野和李宗仁的上台与美国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甚或象许多著作所言,是美国的一手“策划”和“导演”。然而,考察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我们发现“换马”之说是难以成立的。本文就此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1992年01期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晓航
<正> 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现象中,故乡之思被称为“一种本能和感情”。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有效补充,而且可以说是人类情感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样的意义上,没有故乡记忆的人生甚至是不可能的。在远离家乡,身处逆境,孤立无助的人那里,充满温馨的故乡回忆无疑是一种精神的回旋,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代偿,同时在心灵上得到抚慰,使情感在一定范围内获得平衡。但无节制的病态依恋则极可能成为一剂精神上的鸦片,使精神主体逃避现实,丧失意志的抗争力量,起到消蚀个性自由的消极作用。这似乎是一对矛盾的存在。作为一个时代的觉醒者,怎样面对这个矛盾而做出理智的选择,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在鲁迅、周作人这两个极具个性的文化个体身上,故乡之思作为一种精神标志,在不同时期心理深处的不同出现,除了具有某个体的文化意义外,还为我们探究他们的文化心态的差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
1992年01期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波,夏冬红
<正> 本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借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评估《红楼梦》,鲁迅先生1907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不仅分析和评价“摩罗”诗人,而且还同中国封建礼教与诗教相观照并提出“别求新声于异邦”,林紆介绍西洋文学并在其序跋中就中西文学加以评点,直至30年代吴宓先生在清华开设讲座,这一系列史实标志着中西比较文学正式兴起了。从它产生起,就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该学科的产生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影响的产物,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历史条件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其二,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单向阐发性的。即以当时西方流行的、影响巨大的文艺理论来验证并解释国内文艺作品与文艺现象。这种单向性阐发即构成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但该原则的确立与运用却远非易事,本文试图综合大陆、港台及国外学者就该原则所阐述的观点,并结合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实际,提出一些自己的陋见,以期望因此而获得新的知识。
1992年01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侃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出版事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长足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就如何改革、发展和繁荣出版事业,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法规措施。正在积极推行的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出版是基础,发行是关键。出版社自办发行正是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出版题中应有之义。几年的实践表明社办发行以及自身的卓著成绩昭示着它巨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提出了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迫切任务。
1992年01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洋泉
<正>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翰显时”,曾写过如“云霞出海曙,杨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样色彩清丽的“近体”警句。他的父亲杜闲曾是兖州司马,也是一位严谨耿直的“守官”。因此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儒家“匡时济世”的思想熏陶。这是杜甫所以能够成长为伟大诗人的先决条件。
1992年01期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褚兆麟
<正> 宋朝是一个积弱的朝代,它从晚唐五代那种纷乱绮靡的时代来,民族精神已不能够象汉、唐那样的振作了。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的心境变得纤细而又善感,李白似的狂放、杜甫似的雄浑,甚至陈子昂似的苍凉都不见了。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使人们都生活到了精神世界里去。朱、陆的名理心性之学大盛起来,一时间,关、濂、浴、闽和后来的永嘉学派到处讲学,蔚为风尚。这一代的文学,诗是染了理学气息而以文为诗,词则循着《花间》一脉而抒发着纤丽婉约的个人情愫。偶尔有苏东坡那样的人出来豪迈一下,终于也是一身的市井气息,连那豪情本身,骨子里也渗透了“野狐禅”、“獭祭鱼”似的作做。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
1992年01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余东升
<正> 在当代的中国美学研究中,艺术批评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观点把艺术批评明确地归入美学研究的范围之内。美学史的研究则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美学理论家的身上,而对艺术批评家,如丹纳、勃兰克斯、莱辛、许莱格尔兄弟等,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这种偏见,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的确,批评家极少有系统的、完整的逻辑形态的美学理论体系,也不是从哲学体系中去推导美学理论,他们侧重研究的往往是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史和艺术思潮等艺术现象,而且多数是零碎的、即兴式的思想。这样,批评家无法在美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位,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1992年01期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易淑萍
<正> 画,作为一种美术作品,无疑是供人们欣赏或收藏的。画之所以有收藏价值也是因为它首先具有审美价值。然而,任何一幅画的第一个欣赏者或审美者却不是别人,而恰恰是画家自己。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一种自我的审美活动,不断体验,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画家正是在自我审美感受的驱动下进行绘画构思和创作,直到整个艺术作品的完成。画家在创作过程的自我审美感受如何,直接影响到他的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及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 所谓画家的自我审美感受,是指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对自己创造的对象(从观念形式到现实作品)产生的审美知觉,并由此得到一种特殊的满足和快乐的审美享受。画家的自我审美活动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活动过程。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后,画家也还会不时
1992年01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纯
<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旅游动机是进行旅游活动的主体即旅游者个体的因素,而旅游行为的具体化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基本条件,如费用、时间、信息等。此外,作为行为所指向的目的即旅游对象(客体)以及沟通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媒介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及其环境因素的函数,用一个公式表示即为: 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体因素;E代表个体的环境因素。 这个公式表明,即使个体因素不变,但只要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则个体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亦然。旅游行为也同样如此。费用、时间等条件一旦具备,具体化了的旅游倾向就会增强,进而付诸行为加以实现。另外,包括旅游对象在内,旅游业的欣欣向荣也能诱发旅游者的旅游倾向。
1992年0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梁艳芬
<正> 汇率对国际收支,特别是对贸易收支的调节效果,是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极为关注且急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汇率下调对国际收支调节的基本原理 汇率下调对贸易收支调节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起作用,它通过改变汇率下调国家与相对上调国家进出口商品与劳务的相对价格,贸易条件等因素,使一国汇率下调后,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降低,外国对其出口货物的需求上升,从而使出口增加;同时,其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从而起到抑制需求,减少进口的作用。或者,汇率下调以后,其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虽不降低,但出口所获得的同样数量的外汇收入,现在可以换得较多的本国货币,这样就使出口商和出口货物制造业的利润增加,从而对出口起促进作用,即使由于各种原因,汇率下调后下调国对进口货物的需求并未减少,但由于进口货物价格的上升,会刺激其国内替代工业或同进口货物相竞争的工业发展起来,从而仍可能对进口起抑制作用。所以总起来
1992年01期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平
<正>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建立合理消费模式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不可能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因此,必须从消费需要出发,按照消费模式合理化的要求,调整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一、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我国农业内部结构还很不合理,实现合理的消费模式,应该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根据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第一,合理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我国种植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粮食品种比较单一,豆类作物和稻谷以外的其他品种发展缓慢,不能适应改善食物消费结构和满足人们膳食营养需要,必须花大力气对种植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
1992年01期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慎之
<正> 商品价格,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人们的盘中餐、身上衣、炉内火,哪一件不和价格直接相关呢?茶余饭后,街头巷角,何时何地不在谈论价格的涨落呢?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当然也是经济工作最迫切的问题。我国正在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价格体系的改革。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价格回到交换中去”,恢复其商品价值形态的本来面貌。 一、商品价格“是一经串的交换”的结果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货币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价格只能在交换中形成,而不能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中形成,这是一个自明的道理。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商品交换是重复亿万次的活动。消费者走向市场,头脑中大体上己经有一个习惯价格,售卖自己的商品,大体上也只能接受这种公认价格。这种公认价格,正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1992年01期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志诚
<正> 十年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容讳言也存在一些前进中的问题,商品流通领域的混乱就是其中突出问题之一。所以,治理流通领域的混乱,成为我们对经济环境和秩序进行全面整顿治理的中心一环。整顿治理不仅以深化改革为目的,而且是深化改革强有力的手段。本文拟就在整顿治理中如何深化商业体制改革的问题,谈一些个人意见。 商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上层建筑,社会的经济结构要求与其适应的经济体制,而不是相反。因此,我国的商业体制的改革应取怎样的目标模式,不是任人们主观认定,而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公
1992年01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济川
<正> 从彻底理顺国家与国有企业利益分配关系的长远需要出发,我提出税利分流改革应该建立过渡方案和目标方案的设想。本篇着重研究税利分流过渡方案的有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1)税利分流改革不是权宜之计。税利分流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措施,是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在经过几十年的失误、挫折之后,作出的带有方向性的选择。它涉及到整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的许多方面。根据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一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需实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创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需要的税利分流理论,积累适应不同情况的税利分流实践经验,真正实现税利分流所要达到的企业充满生机活力、国家财
1992年01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士心
<正> 田昌五教授,河南郾城人,1925年生,当代历史学家,以研究中国古代史及史学理论著称。 田昌五教授早在194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期间,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1951年毕业后,留校承担中国革命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曾担任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等职务。1956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自1978年起,任研究员。1986年,被评为博士导师。1987年,调到山东大学。现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导师,山东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导师,西北大学、烟台师范学院等校兼职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1992年01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