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舜徽
<正> 学问之道,是没有止境的。应该努力钻研,直到生命的结束,才告休止。纵观古今中外大有成就的学者、科学家,也确是如此。从来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继续前进。孜孜不倦,死而后已。这种精神,是十分感人的。我一生在治学过程中,也就仰慕前贤治学精神,常用荀子“学至乎没而后止也”鞭策自己。经过长期奋斗,不独不感到疲倦,反而觉得精神愈用愈出,聪明愈用愈灵。
1992年02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庞子朝
<正> 张舜徽教授,湖南沅江县人。生于1911年8月5日。靠家学渊源,自学成才,无师自通。三十岁前,在长沙雅礼、兑泽、文艺等高级中学任文史教师。三十岁后,到公私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国立师范学院讲师、北平国民学院教授、国立兰州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学院教授。解放后,在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任教,遂并入中华大学,旋即改为华中师范学院,任历史系教授。1983年,主持成立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所,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现为名誉所长。执教六十年(1932年至今),培养大批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历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十年,现为名誉会长。
1992年02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耀邦
<正> 众所周知,南朝鲜地小人密,资源贫乏,技术基础薄弱,因而,经济并不发达,在六十年代以前,还是相当落后。但是,进入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南朝鲜确立了一条“科技兴国”的战略方针,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措施和政策,尤其重视教育发展,增加智力投资,加速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从而使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从1962年~1988年,南朝鲜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8.4%,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人均收入由1962年87美元猛增到4000多美元,增长近50倍!
1992年0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建勤,姜建强
<正> 1918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一位名不见传的德国中学教师发表了一部引起西方社会轰动的巨著。他就是体弱多病(大战期间因而幸免服兵役),终身未娶的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old Spengler,1880~1936),其著作就是厚厚二卷本,扬扬百万言的《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of the West)。 一本出自非历史专业的笔下的书,何以得引起震荡?问题还得回复到上一世纪。19世纪曾被人称之为“历史学的时代”。这表明历史意识在当时是日渐深入人心了。但这是一种怎样的历史意识呢?一是黑格尔的重
1992年02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龙伏
<正> 孟德斯鸠说过:“各种名词中间,歧义丛生,以多种方式打动人心的,无过于自由一词。”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历史上每一种真正的哲学几乎都涉及到自由问题的探讨。而各种自由学说的根本分歧无不可归结于对自由涵义的理解的差异上。人类自由认识史上的每一进步,都表现在对自由内涵从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上。在形形色色的自由界说中,有两种最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一,自由是法律范围内按自已的意志活动的权利。此即所谓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其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此即所谓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这两种界说都具有较大的真理性,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这两者的分立本身就表明了它们都不是自由概念最高层次的界定。它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自由的内涵,但它们都是不全面的,不能涵盖自由的所有形式。再者,它们显然不是自由概念最严整的界
1992年02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列生
<正> 文化研究面愈来愈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一种基础研究,原因很简单,从人文生态结构来说,所有的人类社会伸延(以自然为起点或以其自身为起点)都可以还原为文化现象。 近年来,我们对于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的研究,都有实质性进展,这是值得欣慰的一方面。但是,也还有忧患的一方面,那就是学理研究中对文化构成的不同集合单元,偏重差异论而漠视融通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象事实,所以从寻找差的角度入手来研究文化的特性和某一种文化的功能也就无可厚非。 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本身就包括两方面的结构特性,一为差异,一为谐同。就差异而论,人类整体因分布的原因而切割为不同的地域的生存群体,由原始的氏族发展为民族而为
1992年02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荣翼,李怡
<正> 1.循环,这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础,也是一个涵盖自然现象的过程,还是一个在人的思维中发生作用的模式,先辈的思想象梦魇一样纠缠着我们活人的头脑,一方面它使得人类的经验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又在恩赐之中规范了我们的新思维。 历史的运动总是相应地转化为思想的运动,思想的运动又以文学艺术活动最精彩,最耐人寻味。世界的循环,历史的循环一旦进入了文学的视野,就将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对作为系统的文学乃至世界本身发生深远的影响。这时候,文学也展开了它的循环。这种循环有三重涵义;(1)在文学创作里出现了对世界与历史的“循环体验”。(2)文学创作活动自身发展中的循环现象。(3)文学理论中对人类精神活动“循环规律”的进一步揭示。
1992年02期 27-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向平
政治上的参与,往往在动机与结果,手段与目的方面存在着难以清弥的矛盾。 治世之道难与善良的治心意愿互相吻合,但治心之法却能为治世手段涂抹上诱人的色彩。
1992年02期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志敏
<正> 设计技术,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交叉效应的充分体现,也是技术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在基本建设领域的综合运用。面对基建投资失控日趋严重的现状,设计单位怎样才能做到精心设计、优化方案,使有限的在建项目确保质量、节省投资呢?笔者根据设计技术经济的内在要求,结合工程设计行业的具体实践,围绕资金的有效利用问题,着重谈谈改进设计技术、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几个问题。
1992年02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新家
<正> 在以往的经济学文献中,学术界较多地注意的是从宏观上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来调整,控制和引导居民消费,而较少注意消费引导的微观基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一)引导消费的微观目标是消费者行为合理化 消费基金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分配之后,消费便成为居民个人的事情。国家和社会不能直接去干涉居民个人的消费生活。尽管如此,消费者自主决策权的大小还是历史地决定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从整体上来说,或者对广大劳动群众来说,生产只能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人类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消费者首先必须保证生存资料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决策的自由实际上是很少的。只有到了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有一部分消费资源可以用于享受和发展时,人们消费选择的自主性才开始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消费选择的自由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花钱不完全“受生活所迫。”这时,一方面,人们可能花费一定的资源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追求高尚的生活,另
1992年02期 44-4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建中
<正> 在农民兼业问题上,我国学术界曾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我国“农民兼业已得了普遍的发展”,兼业化“是历史的必然”;另一种是认为“农民兼业化是一种可以左右或暂时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带有片面性。观点的持有者没有对兼业现象存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作出基本分划,没有认识到农民兼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阶段性,也就无从把握兼业现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消亡的规律,因而也就不能为制定正确的兼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全面、深入地探讨农民兼业问题是必要的。本文即对兼业成因、兼业发展的非均衡性、阶级性以及引导兼业发展的政策作一浅略的探讨。
1992年02期 49-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骅
<正> 著作权涉及作者、出版者之间因出版使用作品而产生的复杂利益关系。因此,必须用著作权法正确调整著作权人与合法出版者的利益关系,才能充分发挥著作权人和出版者的积极性,使作者创作出更多的优质智力产品,使出版者出版、发行更多的文化、科技图书,才能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这一历史使命的重任,由著作权法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和出版者的出版权来完成。 (一)著作权与出版权 人们经常见到电视屏幕出现“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一些报刊社发表声明也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有的图书在扉页上也印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等字样。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没有制定著作权法,人们的著作权观念还不曾建立,作者不知如何去维护自己殚精竭虑所创作的精神产品。也由于人们传统观念缘故,对著作权和出版权究竟是什
1992年02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云飞,康均心
<正> 金融领域的犯罪是普遍存在于商品经济世界的一种社会病态。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形势下,由于商品经济内在机制的作用,使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经济活动方式,市场体系,分配方式方方面面都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性姿态。随着生产资料股票、资金、技术信息,国库券等市场的开放以及保险、破产等制度的日益普及、整个社会金融系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呈现出一派充满活力的繁荣局面。然而,正如任何一个作用力都有与之相对的反作用力一样,伴随金融系统繁荣的附产品一一金融领域的犯罪活动,也以其主体结构,行为方式,犯罪对象的多元化趋势面于世人之前。由于现行金融法制的短缺,金融系统的活动并没有完全导入法制的轨道,金融活动过程中随意性大,外加上现行刑法是以服务于高度集权型的产品经济体制为模式的,在新型的金融领域的犯罪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立法者或执法者也只能被动地牵强附会地用现行刑法条文去裁剪金融犯罪的现实,或者扩大现行刑法条文的外延来套解,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法条内涵的稳定性,而且容易造成执法上的混乱状态,不能有效地遏制金融领域的犯罪的蔓延。有鉴于此,
1992年02期 58-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广生
<正> 在作者与出版社就某一作品的出版为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出版合同中,一般都有作者对作品的著作权担保的内容。著作权担保的法律特征是什么?它的法律依据及效力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明确出版社与作者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发生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纠纷后如何划分民事责任,从而正确开展著作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著作权担保的法律特征 著作权担保是指作者和出版社为确保出版合同的全面履行,根据法律规定经双方商定,由作者对出版社作出一定允诺的法律形式,著作权担保的内容主要有三点:(1)作者保证自已是某作品的合法著作权人,即保证自己的权利主体资格合法;(2)保证授予出版社专有出版权的作品是自己创作的,没有剽窃,抄袭等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3)如有侵权行为,由作者负全部责
1992年02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题
<正> 一、本体论及其原则、方法 (一)人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动物。他不满足于动物式的感官享受,向往着精神的崇高与完美;他虽生活在现实中,却始终仰望头上灿烂的星空,寻找普遍的法则;他发现自己和他人的欲念充满着邪恶,便寻觅人的理想状态;他面临终归一死的人生,便渴望不朽世界的出现。这些都深深植根于人的生命和理性之中。人的理性有一种思考整体化的需求:他生于现世,却要探求超世的东西;他身处个别的感性事物和现象,却要寻找某种普遍的本质;他体验到生死的变幻无穷,要探求某种永恒不变的规律。所以才有了基督教的上帝,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佛教的空等普遍观念。因此,现实与理想、个别与普遍、暂时与永恒之间的关系,是永远困扰着人类生存的问题。换句话说,由于这些关系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存在之中,贯穿于个体生命的一生之中,因此,人不得不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就是一个问题。这正是人的不可理喻性所在,也是人的命运与实质所在。
1992年02期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绍培
<正> 美国诗人庞德写过一首有名的小诗《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译)这首诗很明显地与东方诗在神韵上呈现出一致。庞德也自称这首诗是“日本和歌式的”。庞德研究过中国诗,并翻译了一些中国旧体诗。他的这种“学养”与他的某种身份——意象派诗歌擎旗人一一之间有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这是耐人寻味的。庞德显然从东方诗中汲取了大量养分,他的意象理论也可以部分地视作是他对东方诗主要是中国诗的一个看法。由于庞德不谙中文,他对中国诗的了解自然是有限的,但这个缺陷倒恰好使他更直捷地看准了中国诗的意象性。 由庞德这个例子,使我有自信陈述一个基于缺陷产生的对西方诗的看法,即西方诗的戏剧性。
1992年02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绥祥
<正> “二”当然也是一个只有两画的中国字,而不是那个由初等数学或者小代数中的“1+1”在规定体系中演释的逻辑结果。在这个封闭的规定体系中也有一个形状与“二”相似的只有两画的逻辑符号,我们叫它为“等号”,也就是“=”。虽然都是两画,但却反映出并决定了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据说在初等数学中,等号两边完全一样,以至等号两边可以互换,这是一种可以不加证明而任意采用
1992年02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明
<正> 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共同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服务。就侧重点而言,生活方式是以建构“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新型社会行为方式为目标,即在原有优秀文化精神财富基础上产生新的文化成果;社会文化则主要着眼于“活动”,即为最广大的社会成员提供形式多样的、可以自由选择参与的、以自我实践自我欣赏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文化体验的机会。 社会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生活观念建设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生活观念指导、制约着生活方式,规定着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总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质的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它们直接调解着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规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思想道德建发不仅是生活方式
1992年02期 83-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余福洲
<正> 中华文明离不开江河,因而有黄河、长江文明的发育。同时,也多少与湖有缘,因而有洞庭湖、太湖、西湖、玄武湖文化的出现。 湖文化往往以秀美的自然景观为条件,以该地域的文明为基石,吸引着迁客骚人,或相继或群集,他们以湖为友,借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人生羁旅之怀,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文人的墨迹与湖光山色融汇一体,由此湖文化成了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硕果。在中国文化史上这些文化现象是人们共睹的。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有自己的湖文化,那就是榕、杉湖文化。最早的榕、杉湖形貌,现存于鹦鹉山的巨型南宋桂州府城石刻图碑中。榕、杉湖东通漓江,而西端折北,连接濠塘直近鹦鹉山,将桂林半城环抱,成为桂林城西南的护卫。这种形势、规模至今仍无大变。唐宋时,榕、杉湖在南门城墙外,属外湖。至明初,桂林城向南扩展,榕、杉湖才成为内湖,那时统称阳圹,东为杉湖,西为莲荡。明人邝露《阳圹记》描述是绕湖“临水人家,粉墙朱榭,相错如绣”,而莲荡则是“风开翠扇”,“杜若芳洲”,“红藻白芝”,景象美而慰人。这样的自然环境,自清乾隆以后,逐渐成为桂林地方文人结庐、辟园、聚游之地,一批桂林地方诗人、词家、画师在这里产生、发展起来,将桂林地方文化发展到了历史的一
1992年02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伦生
<正> 近几年来,我区学者在研究桂林抗战文艺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编篡出版了《桂林文化城概况》、《西南剧展》、《桂林抗战文艺辞典》等一批专著。这些专著,为读者了解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李建平同志数年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曾参与了上述部分专著的编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并有着新的发现。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最近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桂林抗战文艺概观》,只是他研究成果中的一个部分。这本书的篇幅虽不算大,但却把这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从理论上了解桂林抗战文艺,又提供了新的窗口。 本书采用“概观”的写法,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它既不是单一的史的描述,也不
1992年02期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桂林市社科联旅游课题组
<正> 桂林市是驰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重点旅游城市。兴办于1973年的桂林现代旅游业,经过10多年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在中央、自治区的关怀、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桂林旅游业迅猛发展,综合接待能力显著提高。为了进一步树立桂林旅游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对桂林旅游市场的深化改革和治理整顿问题作了调查研究。
1992年02期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