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光大
<正> 在我的心灵深处,珍藏着马克思的教诲:“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民服务。”它激励着我前进,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奋斗旗帜。在人生的道路上,究竟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会有多种选择。一旦决定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就要扎扎实实地为之奋斗。正如每一天是一个阶梯,是新的一步。确信自己
1993年01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裕军
<正> 周光大副教授,湖南祁东人,汉族,1936年2月生,是我国比较有影响的民族学家和民族理论学家,现为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主任,广西民族学会理事长,广西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会理事、民族理论学会理事。周光大副教授1955年毕业于衡阳师范,分配在中南民族学院预科部任历史科教员,深受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岑家梧教授影响。对民
1993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天义
<正> 本文是对我国经济增长波浪式运动规律的探讨,旨在把握我国经波动规律,从而加以合理调控。一、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视角的选择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呈波动状态,从1952~1990年的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来看,我国经济波动可划分为十个周期,见下表:
1993年01期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希光
<正> 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是紧密相联的,并相互产生作用。改革以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市场,政企不分,地区是国家的“同构”,企业是社会的“同构”,不存在具有经济行为自主权的层次。与这种体制相对应,宏观经济管理是高度直接性、行政式和严格计划化的。这种宏观经济管理,曾经在一个时期内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后来,这种宏观经济管理越来越桎梏着经济的活力。因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减少中央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向地方放权,并试图向企业放权,即“放权让利,搞活微观”。诚然,这样一种改革操作过程既是必然的,也是有效的。经过80年代的改革,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经济成分取得了十分明显的发展,市场开始形成,企业有所搞活,各类市场表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接计划作为过去宏观管础的主导和强有力手段,现在大大地弱化了。过去,计划部门
1993年01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纪瑞朴
<正> 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们为实现信贷资金由供给制向借贷制的转轨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改革探索,但时至今日,仍未能从根本上触动供给制。不仅如此,由于包括金融体制改革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利益调节的过份倾斜,使传统形式的信贷资金正向供给制演化为反方向的倒逼机制,即信贷资金的倒逼机制。因此,有必要深刻剖析信贷资金倒逼机制的危害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一、信贷资金倒逼机制的危害所谓信贷资金倒逼机制,就是指企业倒逼专业银行,专业银行倒逼中央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的运行机制。这种倒逼机制作为一种不期而至的新形式,与直接的正向供给制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直接供给制条件下,货币供给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央,尽管过份集权可能导致经济的呆滞,但一般不会出现宏观失控,即使个别时期计划失误,也很容易通过资金供给的主动调节进行矫正,而在倒逼机制形成后,货币供给
1993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明龙
<正> 党的十四大报告在阐述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时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把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从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转换为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活动主体,企业必须有自己明确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有适应市场运行和市场机制调控需要的生产经营系统、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实现这种转换的关键,在于尽力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企业动力机制、转化机制、自我调节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一、转换企业动力机制
1993年01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运昌,覃京侯
<正> 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大中型企业搞活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关系到市场供求总量的平衡和人民消费需求满足程度,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继续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大问题。因此,搞活大中型企业,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目前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缺乏活力的主要表现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大中型骨干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宏观经济方面看,概括起来有如下五点:1、政企不分。政企不分、两权分离是大中型企业不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与政府是行政的隶属关系,政府对企业过度的约束和过度的保护,使得企业难以或不愿按经济原则办
1993年01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本朝
<正> 悲剧意识和宗教意识都孕育、生长于人类生命与智慧的土壤里,它们都注重阐释人类的悲剧性与终极性问题,如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有限与无限等;都注重表述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中的生存经验,并把这种经验升华为崇高而神圣的价值领域去追问和解答。与宗教意识完全对立的应是科学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悲剧意识就介于它们二者之间,标志着科学与宗教矛盾对立的理性与超理性、自然与生命、规律与信仰等都在悲剧意识那里得到张扬而被消融、统一为价值意义内容。在悲剧意识与宗教的关系上交织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古希腊悲剧里显露出不可理解的命运,莎士比亚悲剧包藏的深重的苦难,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悲剧被笼罩在罪恶的深渊里,卡夫卡面对的恐惧与荒谬,奥尼尔领悟出的神秘,它们都非常鲜明而复杂地显示出悲剧意识里的宗教情怀和眼光。并且表明,悲剧与宗教间存在着相当的亲缘关系和契合点,宗教观念
1993年01期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聂振斌
<正> 一痛苦的时代与美的追求从汉末三国鼎立到隋文帝统一南北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动荡时代:政治斗争残酷,改朝换代频繁,战祸接连不断,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地古代传统中脱颖而出,欣欣向荣,登上了历史的新高峰。正如宗白华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哲学、美学和文艺却获得一次大发展。如何解释这种“反常”现象呢?就魏晋的具体实际而言,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客观因素刺激着哲学、美学和文艺的发展与
1993年01期 36-4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杰
<正> 在社会的转型期,文化创伤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这种创伤及其自我修复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微妙的文化张力。在某种意义上,对于这种创伤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文化机体健康程度的一种标志。对于处在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第三世界文学艺术来说,受创伤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危机,也来自外在的各种社会压力。文化创伤不仅破坏了社会的文化平衡机制,在穿透文化的自我保护屏障的同时,也把社会现实中的“地火”引导到文化的表层上来。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使命,就在于把握住现实的呼吸,并作出文化形式的表达。在现代都市文化的“众声喧哗”中,文化创伤及其审美修复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问题和理论问题。在我看来,周晓文电影的一个特点,就在于直接表现社会转型期的深层心理创
1993年01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亚鸣
<正> 一、文人与画中国绘画走完了对器、纹、形、神、法则的追求后终结在了笔墨的意味体认和自觉上,在心与笔墨运动间寻找到了一条更为直接的感觉通道,所谓“默而识之”,寻找到了道的主体,使个体感觉本身具有了“道”的性质,而这个道的性质又基于社会理性、伦常纲纪与生命运动之“气”相同一的广泛而深刻的含意,因此道即道心,佛即佛心,我心吾佛,见性见佛等,上帝成为了我心,人在这个阶梯上在魏晋达到了更为高级的自觉,这是中国文化人性本质和精神的再次体现。因而绘画一切对外形外象的规定和表述皆为对心形心象的体认和表述;一切对笔墨之形之象的表述和对笔墨之理的体认皆是默而识之的心理,性情的表述和体认。
1993年01期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燕
<正>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大戏剧家、诗人孔尚任三易其稿、惨淡经营了十余载的《桃花扇》传奇终于脱稿,一时名噪京师。“桃花扇底送南朝”,从这部传奇的内容上看,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叙写了南明覆灭的亡国痛史,然而,剧本所蕴积的思想内涵较之作者的创作意图要广阔深远得多。我认为,在观照和研究了孔尚任孜孜以求、悒
1993年01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英
<正> 潘耒在《徐霞客游记》的序文中说;“于霞客之书,不多其傅辨,而多其真实。”(《徐霞客游记》1269页,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仅注页码)徐霞客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山川地貌,政治经济,也真实地记录了民情风物,“土宜物异”。要做到记录真实并不那么容易,不登山巅不知山之高,不穷其奥,不知岩之深,不止其流,不知水之源,不深入采访,就不知道民间的风物传说。徐霞客不辞辛劳,不避险阻,数十年如一日的探险考察,堪称古代学人中深入实际的典范。徐霞客从他26岁《游雁宕山日记》中第一则传说起,到53岁在鸡足山记的最后一则传说止,在28年的漫长考察岁月中,记下了约160则传说,北自恒山,南至广西,东自浙江,西迄云南,传说内容十分丰富,称得上是一座民间文学的宝库。
1993年01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余庆斌
<正> 一、经济法制价值目标的冲突经济法制是一个价值分析评断的系统和过程,这个系统和过程包含了经济法律制度的诸多价值理念以及这些价值理念的相互冲突和取向。经济法制除了具有法制的诸如正义、自由、秩序的一般价值外,还具有自己所侧重的价值领域,它与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其中,公平和效益是两种最为主要的价值目标。任何经济法制都无法回避这两种价值目标以及对这两种价值的取向和选择。经济法制领域的公平意味着资源的使用配置,收入的调节分配,劳动的机会给予都能对所有人公正平等。公平的价值观起源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思想。古典自然法学把法律概念奠基于“平等地尊重每个人无差别的理性和人格”基础之上,其法律价值理论以消除人的不平等的公平正义观为核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开
1993年01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成广
<正> 由于伦理本体·方法作为具体世界的本体·方法,是受一般世界的本体·方法制约的,所以,伦理本体·方法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一般世界的本体·方法问题的解决。无论何种论理都只能是人的伦理,研究人的伦理必须了解人本身;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它有区别于其它物性的物殊属性——人性。因此,开拓伦理文化新大陆需要首当其冲解决的紧迫课题,就是世界本体·方法问题和人性本体·方法问题。一、新本体观:用系统论替换整体论和个体论探寻和追究研究对象的本体,是对一切理论思维“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亚里士多德)和“最高支撑点”的反思。然而,正如有的同志所言:“‘本体’和‘本体论’,是哲
1993年01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荣盛,李承武
<正> 行政监察机关自恢复组建以来,在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及为稳定政治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许多有益的尝试。如何把行政监察实践成果和经验加以固定并使之法制化、规范化,促使行政监察机关更好地为我国当前加快改革开放和促进经济发展服务,全面地体现行政监察的职能要求,是当前行政监察立法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行政监察立法的现状及立法构想和途径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993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仁怀
<正> 鲁迅先生曾说过:“在古代,名间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越是古远,诗歌要素中的神话比重越大,传奇性也就越强,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的《诗经》中,就大量载有“是矣上帝”、“后稷肇祀”之类关于先祖创世的神话传说。《楚辞》也是“奇文郁起”,展示的大多是诗人幻思中的神话世界,“惊采绝艳”,令人目不暇接。汉代以后,以汉乐府为先导,产生出一种“游仙诗”,一直为历代诗人所效仿,至今仍在锦延。唐代以后,“传奇”一词虽为小说、杂剧等所专有,但其作为一种传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手法,已被一代一代诗人承继下来,并且继续在当代诗歌中焕发出艺术光彩。当代诗歌中所承纳的传奇性与古代诗歌的神话要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已完全摆脱了对神灵及神化英雄的崇奉心理,转而立足于诗美创造和情感表达。当代诗歌与传奇的密切关系,大体表现在题材与手法两个方面。
1993年01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宝信
<正> 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最终目的是让人在通晓明白了天地人生的普遍法则之后,自觉自动地以最佳的方式去处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然天与人相互为用,不可分离,而天、人的运动进化和天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又遵循同一的法则,那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思想;人与天不是敌对的,而是相近的。人为了表现自身、发展自身和完善自身,当然需要对天地自然进行认识、作用和征服。但是,这样的活动要以不破坏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限度,即人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后果不能危及人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如果人一味地对天征服和索取,就有可能破坏天地自然正常的运动变化,长此下去,人就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人在对天作用和改造的同时也要对其关心和养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得对人自身提出各种要求,使人成为一个既有道德理想,又有知识学问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主张的君子。天地人生的进化发展遵循同一的道,而同一的道在天地自然万事万物以及社会人伦生活日用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方式,“道”的这种各个不同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理”。
1993年01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丽萍
<正> 梁漱溟先生是著名的民主人士,他曾是乡村建设派的代表,他代表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不能发展,他们想在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压迫民主党派,因此他们就要反对国民党独裁。这种历史条件,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能够在民主革命时期逐步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大党的对立斗争中选择了共产党。因此,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向独裁统治作斗争中,梁漱溟同中共结成亲密的
1993年01期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廖国伟
<正> 中国古代文人多喜好谈老说佛、崇尚庄禅林下,世人常谓文人都好遁世、退隐、其实,他们的道世退隐往往是出于无奈,是其排遣内心孤独苦闷、解脱精神痛苦的一种方式罢了。大凡退隐遁世的文人士大夫,多是在其仕途失意之际才走入山间林壑,以吟风弄月、抚琴作画来聊以自娱和自慰的,本来他们谁不有一番济世之志或雄才大略,然而当他们或身逢未世、国破家亡,或遇君王昏庸、奸臣当道之时,而自身又无法去力挽狂澜,才明白了“早岁那知世事艰”,只好自哀自怨:“无才可去补苍天。”但心中那一份愤懑之情、胸中那一番济世之志又难以平息,只好从庄老佛禅那里去寻求精神安
1993年01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宁宁
<正> 探索中国古代舞蹈历史,雅乐舞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份。西周时代,雅乐舞曾经占据过显要的地位。秦汉以后,雅乐舞又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发展。翻开廿四史,可以看到,自西周时期以“六代舞”为标志的雅乐舞确立后,在其后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历代王朝都把制定雅乐舞视为国家大事。秦汉以来,制定雅乐舞在历代王朝皆为盛举。历代宫廷都保存着雅乐舞,其遗绪可追至明清时代。然而,从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又继秦始皇“焚书坑儒”,“周存六代之乐散亡。至秦唯余《韶》《武》。汉魏以后,威有改革。然其所用,文武二舞而已……”(《乐府诗集·卷52·雅舞》)实际上,正宗的雅乐舞在社会历史的转折变迁之中,已经失传。但是,所存遗迹却依然被历代统治者拾掇,或考证,或增修,或新编,改名,挽调,等等,修修整整,以文舞和武舞的形式,使雅乐舞沿革历代宫廷二千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雅乐舞本身的内容形式已经僵化。它的意义似乎不在于表演艺术范畴。在每隔二、三百年就要发生大动荡,并产生历史转折的社会发展变化中,一旦新的王朝统治建立,制定雅乐舞就成为“成一朝之盛”的头等大事。统治者总要集众多儒臣研讨一番,
1993年01期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包霄林
<正> 走进张岱年位于北大中关国的住所,只见屋内陈置简单,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书籍,桌上摊着他正在写作的稿纸。清心寡欲的张先生,一生没有别的爱好,他说:“我最喜爱的事情就是思考问题,写文章。我在写作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从此言也可看出张先生的人生与治学态度。一般人都以为张岱年是哲学史专家,他不仅担任了中国哲学史学会的会长和名誉会长,而且这方面著作颇丰。其实,张岱年还是个有独特见解的唯物论哲学家。早在少年时期,张岱年就“好作深沉之思,不自量力,欲穷究天人之故。思考哲学问题,常至废寝忘食。”(张岱年《真与善的探索》1987年版)张先生在20多岁时,就企图将现代辨证唯物论与西方的逻辑方法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优秀传统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三结合”体系。1936年,有人发表《当代中国哲学界的解剖》一文,将张先生的哲学思想称为“分析的唯物论”。40年代
1993年01期 9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