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华雍;韩维志;
本文以晋卿赵氏家臣公孙杵臼、程婴与董安于形象的演变为考察范例,分析先秦与汉代叙事文本中家臣形象被重塑所遵循的文学轨迹:因叙事技巧日益成熟,文本中的家臣形象不断地被重塑,家臣形象或是性格侧面增多,或是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或是增添新的成员。家臣形象因此由单纯而递进到复杂,由肤浅的外形描画而演进为揭示形象的内心世界,这昭示了文学发展自身的规律和脉络。
2009年05期 No.145 16-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丹;
从风行天下到唐无赋到形式呆板僵化,唐代辞赋的典范——律赋的历史评价经历了起伏跌落的变迁。这种变迁从接受背景来看,与国家的政策有关,与文章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体现了文学思潮的变化;从本文的角度来看,律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后来散文史上被冷落的命运。通过对律赋历史评价变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文学史的重要环节是如何被遮蔽的。
2009年05期 No.145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秦林芳;
浅草-沉钟社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思想的建构,贯彻了调和中西的文化精神。这不但对上代作家激进反传统的文化思路作出了有力的反拨,也为他们的同代和下代作家提供了更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可资借鉴的文化模型。在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思想的作用下,该社创作在展示"人"的处境和命运时,始终高扬着个性主义旗帜,顽强持守着个性主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文学主题在集体与个体关系问题上的缺失。此外,他们将"幽婉的情感"、"委婉的抒情"和"纯净的文体"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带有群体性的柔美婉约的风格形态,而这种社团风格的形成,不但使该社在文体上显示出独特性来,而且对于丰富此期新文学风格形态也具有重大意义。
2009年05期 No.145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海涛;
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新启蒙运动"曾经一度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场"新启蒙运动"的中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90年代及其以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多新变。文章试图立足于这场启蒙运动的发生与中断所产生的文学后果这一视角来考察新时期以来20余年间的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状况,力图理清"新启蒙运动"及这场运动的中断与新时期及"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关系,并认为立足于这一视角来观瞻新时期和"后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对我们理解、评判当今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以及反思这场启蒙运动、理解这场启蒙运动中断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5期 No.145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蒋燕玲;刘晶瑶;
董必武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破中求立"的立法思想。这是一套包含了"破""、立"、"备"三方面内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其间融合了合理利用本土化资源、循序渐进立法等重要理论。董必武同志的立法思想无论是在亟待设范立制的建国之初,还是在立法活动突飞猛进的当代中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2009年05期 No.145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胡君;
为防止司法专横,给法官造法设置一个边界是必要的。边界应该设在何处,是当前法学界不断思索的问题。答案之一就是把"事物本质"作为法官造法的边界。但鉴于"事物本质"意义的模糊性,以其作为造法的边界仍有其危险性,并不能足以保证获致正当的裁判。
2009年05期 No.145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阮李全;胡耘通;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资源也不断遭到严重破坏,其根源往往就是由于政府和环境监管部门的行政不作为造成的。环境执法中行政不作为的有效控制需要采取多层面的法律对策:强化责任行政,提高现代政府对环境行政不作为的自我约束;推动公众参与,实现公民环境权对环境行政不作为的民主制约;健全司法救济,完善司法权对环境行政不作为的最后监督。由此,建立起责任行政、公众参与、司法救济三维一体的制度体系作为控制机制来监督和约束环境行政不作为,规范环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以达到依法行政的良好状态。
2009年05期 No.145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郑其斌;
传统认为,商标与商誉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一认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于商标是商誉最佳的指代工具、保护商标是保护商誉的重要方式,而且商标与商誉在经济价值上紧密关联。但是商标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如反向假冒、反向混淆、商标淡化等行为以及商标可以独立于商誉转让的现象给这种紧密联系理论带来了挑战。由此看来,商标与商誉是可以区分的,其理论基础是在于商誉并非来源于商标、商标权的取得更非来源于商誉、商标也无法表现商誉。充分认识商标的独立价值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商标法实践中的种种新现象。
2009年05期 No.145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王继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科技手段进行诉讼证明是现代民事司法的客观要求。科技证据的运用无疑能提升民事证明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是若被不当理解和运用则会造成对民事司法公正性和客观性的干扰。文章对科技证据的含义及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作了简要分析,并就科技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适用时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更好地运用科技证据开展民事证明活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民事司法公正有所助益。
2009年05期 No.145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栋;
我国关于司法鉴定的法律监督主要集中在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上,相对粗疏和单一的监督内容和监督模式,使得作为证据使用的鉴定结论因缺少规范性和严肃性,缺少对不当鉴定的制约性和惩罚性而渐离了其"科学证据"的本质属性。在一些涉及专门性问题争议的诉讼中,由于其过高的证明力和法官对其过强的依赖性,使得鉴定结论不仅没有起到定分止争的关键作用,反而引起人们对判决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质疑,造成不必要的新的矛盾和纠纷。对司法鉴定的法律监督应改变现有过于单一的监督模式,应从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途径、法律责任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网络式监督体系。
2009年05期 No.145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兆峰;刘训华;
产业集群和区域营销是当今社会的两个热点话题,它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采用SWOT矩阵,分析了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提出了品牌营销战略、政府主导型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形象营销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五种旅游产业集群下区域营销可选择的战略。
2009年05期 No.145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胡宇橙;
对旅游业的性质和定位的认识,向来有经济性和社会文化性之争,目前确实有一部分学者和业界从业人员强调旅游的经济性而忽略其文化性和社会性,这种理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业在提升我国软实力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家软实力的概念及其构成,提出旅游业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的作用和功能,进而分析了目前制约我国旅游业发挥其提升国家软实力作用和功能的因素及表现,最后提出发展旅游业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措施。
2009年05期 No.145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范文艺;
区域旅游带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黔东南-桂北旅游带整合建设是西部民族内陆地区发展区域旅游的一个连续性、系统性过程,需要在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合作开发产品、市场共建、信息共享上互为作用与合作,形成旅游带整体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2009年05期 No.145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美霞;周国海;
旅游商品是旅游区旅游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旅游商品只有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有良好的销路。为了解旅游者对民族旅游区旅游商品的特殊需求,以张家界、凤凰古城为例展开调查。调查表明,旅游商品的特色、质量、价格是游客关心的重要内容。依据调查结果,提出民族旅游区旅游商品开发的对策。
2009年05期 No.145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衍军;
《醒世姻缘传》是十七世纪中叶用山东方言写成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该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汉语史以及山东方言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是一部丰富详尽的语言史料集。
2009年05期 No.145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云晚;
从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486期《百家讲坛》共出现新词语245个,代表九种成词类型、九种来源途径。这些新词语受政治、经济、科技、娱乐及外族文化的触发而产生;反过来,它们也折射出追求新颖、崇商求富、模拟仿造、崇尚简约及开放的拿来主义等文化心理。
2009年05期 No.145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吕前昌;
文化相对主义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每个民族处理"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关系的理论话语之一,是与文化哲学传统的创造相伴而生的、在批判文化进化论的过程中展开、在批判西方以经济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相对主义是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某种校正与纠偏,是发展中国家对抗"文化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重要武器。在文化相对主义视阈下,发展中国家应该调整文化心态,正确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坚持文化的多元性与对外开放、面向世界的方针,提高民族文化的吸纳、整合能力;实行反霸权全球文化战略,促进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国家文化安全。
2009年05期 No.145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冰郁;
本文通过分析已往异文研究的成果,清理其脉络,总结其表现特征,概括其研究方法,归纳其理论内涵,最终达到蠡测其未来走向的目的。
2009年05期 No.145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