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平;
孔子德育方法论不是孔子的方法论,而是我们来论孔子的德育方法。《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谈话的言语片段,也承载了孔子成功的德育艺术。以无知的态度向人虚心求教;坚持主体间性原则以便德育通过主体与主体关系这一介体得以实现,并回归于生存本身;运用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原理走进对象主体的心灵以获取共同语言,避免了德育只是两种观点、两种情感、两种判断在心理空间中的错位的尴尬;情境设置、有感而发是孔子积极发挥环体育人功能的有效手段。这一切将为我们提升德育效能提供方法论意义的启示。
2011年10期 No.174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德广;
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直觉和理智是柏格森哲学认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一对范畴。文章认为要想把握柏格森直觉思想本质,不应只局限于《形而上学导言》和《创造进化论》,要立足于柏格森哲学思想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直觉和理智相统一的关系基础。
2011年10期 No.174 19-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维山;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实践论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研究和借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识的差异,在接受其相关理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角度,即劳动实践论、人的本质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联系于劳动实践。
2011年10期 No.174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颖慧;
哲学诠释学是在传统诠释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诠释学理论。较之传统诠释学,哲学诠释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是本体论基础上的诠释学,哲学诠释学不再是一种诠释学方法,而是主体经验世界的一种方式;第二,具有理解的历史性特征,时间距离不再是理解的障碍,而是理解的积极因素;第三,包含了应用品质,应用是理解过程的一部分,也是理解本身的真正核心;第四,以语言为诠释学经验的媒介,一切理解都是基于语言的对话,语言获得了完全的本体论地位。
2011年10期 No.174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施一满;罗湘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统优势,应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要在和谐文化教育体系中贯穿核心价值理念,在和谐文化实践过程中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在上层思政决策中强化和推崇和谐文化,在基层乡规民约中渗透和发展和谐文化;既要注重思想启迪促进和谐文化理念的发展,更要加强融会贯通促进和谐文化内容的拓展。
2011年10期 No.174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妍辉;
当下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现代政府必须履行的几项最基本职能之一。政府和市场管理的失灵,使得选择多种组织形式提供环境这种特殊公共物品和服务成为一种必然。环境治理理论正是基于政府失灵等情况,在寻求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有效合作过程中发现的"第三项",以管理为主导的政府垄断模式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的战略转变是我国政府环境责任发展的新趋势。
2011年10期 No.174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李清聚;
从对宗教的批判到对美育的倡导,构成了"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内在逻辑。该思想认为,宗教不仅没有永存的本性,而且还具有强制性、保守性等弊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宗教精神也格格不入;而美育则不一样,它不仅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情感慰藉功能,而且还具有宗教所没有的自由、进步、陶冶感情之优点和长处。分析、研究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健康精神家园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2011年10期 No.174 55-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国云;
社会转型过程中财富与权益分配的变化逼促人的再社会化,既有价值的阻滞可能造成价值颠覆并通过行动引发社会冲突。同一性建构的历史经验的两种进路,或者强调实体、彼岸的存在,或者是现世中个体的博弈。相应地,同一性实现的两种方式分别表达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合理的代表方式应是对社会整合关系的反映。认同的重建依赖伦理实体的在场,发掘公共本质的合理形式与有效实现途径。认同机制不囿于特定的形式,而在于有效表达最合理价值下本民族本社会的有机与互维的和谐状态。
2011年10期 No.174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贾广惠;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重要议题。在造成食品污染源头被追溯到农村、农民作为责任者的过程中暴露了传媒的预警滞后。由于传媒的选择性忽略,农村、农民多年来成为被城市持续"抽血"和被动纳污、缺少话语权的弱者。在农村环境恶化、"癌症村"增多中传媒忽视、回避了应有的预警职责,导致食品污染问题的积累与加剧。对此,需要传媒加大对农村的报道力度,坚持不懈揭露农村的环境破坏个案,冲破地方权力的阻力,守护环境公平正义,最终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
2011年10期 No.174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勇;
文章分析了开发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关系、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地关系;剖析了开发性金融的内涵;通过日韩德等国外成熟的开发性金融的发展模式比较,指出我国开发性金融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建设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提出了一些建议。
2011年10期 No.174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司谨;
2007年1月银监会颁布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确认了经过多年发展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法律地位,弥补了农村金融制度的短缺。然而,该制度的实施产生了"二元结构",形成农户手中的资金"疏远"农业、"脱离"农村的风险。为此,需要正向进化监管制度,从制度上确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的产业基础,赋予其成员主体权利,实施宽松的营运风险控制,加大政府在人才资源、财税、审计方面的支持,实现其自治与监管的均衡,使其真正成为改造传统农业的金融服务主体。
2011年10期 No.174 70-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刘永红;刘文怡;
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为社会控制方式之一,对于巩固统治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不可或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对现代多元解决纠纷机制的型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2011年10期 No.174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宏宇;
私力救济虽被大众认为是不文明、落后的纠纷解决方式,可却是早期社会主导的,在文明国家广泛存在而且为文明人和文明机构利用了几千年之久;现今日益发达的法制化社会,许多国家大力弘扬非司法方式实现正义。换言之,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私力救济曾经、现在、有可能一直并将永远存在,所以有必要正确认识私力救济。文章从法理学层面上论述了私力救济这种纠纷解决方式,并从法治角度谈了构建私力救济的必要性,此外还侧重从民事方面谈了应当如何架构私力救济。
2011年10期 No.174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吴世彬;
排污权交易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其基本原理:明晰产权和允许交易,通过市场达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导致排污权交易这一功能在我国并未获得充分有效的发挥。排污权物权化最大的法律障碍不在于其法律性质之争,而在于其客体的准确界定。排污权客体为环境容量资源的通说,由于欠缺科学性无法得到现行法律的肯认。应当摈弃环境容量这一过于虚拟化和理想化的概念,将排污权的客体界定为环境容量所依附的自然资源。
2011年10期 No.174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郑艳馨;
近年来,公用企业滥施垄断践踏公众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而由于人们对公用企业认识上的偏差和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导向的不明朗化,使得对公用企业垄断行为的规制难上加难。要想有效规制公用企业的垄断,前提之一就是合理界定公用企业,明确公用企业是通过网络或基础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具有营利性、自然垄断性、产品与服务的特殊性、社会公益性和政府管制性的特殊企业。
2011年10期 No.174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苟正金;王明成;
商誉的本质是以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为特征的财产权,基于此,商誉侵权损失或者所得的范围不限于最终商品交易损失或者所得,还包括中间商业交易损失或者所得。在损失或者所得的形态上,受害人的积极损失、可以合理期待的交易损失即"期待利益损失"或者侵权人积极所得、因侵权而成立但尚未履行的交易收益即"法上期待利益所得"属于赔偿范围;受害人尚未履行的交易收益损失即"法上期待利益损失"得具体分析其赔偿与否;侵权人因侵权可能发生的潜在交易收益即"期待利益所得"应排除计入赔偿。
2011年10期 No.174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郑晓哲;
提单是国际商事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单证之一,运输、贸易、结算等领域因之而紧密相连,但是提单也带来了诸多的法律问题,其中,提单权利问题是关键所在,不仅关涉众多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影响到了运输、贸易、结算等领域的良性运转,对于提单权利的诸问题予以解答是文章的目的所在。文章主要从提单的社会功能作为接入点,去认知提单权利诸问题,澄清困惑,并对学界的诸多观点予以梳理。
2011年10期 No.174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大勇;禹秀玲;
比较两岸三地的电影创作,大陆电影呈现出"对时代政治的影像书写"的概貌,而香港电影表现为"商业化为万变之宗"的总特点,台湾电影体现了"从时代政治向商业化的艰难转型",汇合成中国电影多元共生的艺术景观。
2011年10期 No.174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敬民;田会轻;
西方文论这一宏伟理论实体的研究合法性常常诉诸于其本体化的努力中。然而,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文论研究却遭遇到了广泛的质疑,其本体化的诉求呈现为焦灼化的形态。而要摆脱这种困境,需要我们摈弃所谓"死亡"和"终结"的论调,仔细清理文论研究在"失去轰动效应"后的客观现实,采取诗学研究的路子,对杂语共生的乱象加以清理和取舍,积极鼓励元文论研究,注意引导泛文论研究,坚决舍弃打着文论研究旗号的非文论研究,从而促进文论研究的健康发展。
2011年10期 No.174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玉娇;邵秀芳;
在西方,诗歌作为摹仿自然的媒介,其媒介功用意义经历了柏拉图的阐释后,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提升和系统化。在柏拉图的诗学思想中,诗歌作为摹仿自然媒介的功用表现在:诗作和技艺的不相干、现象与本质的分离、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个别与一般的不一致、神祇和道德的不协调。柏拉图媒介诗学不可通约性的一面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一一调解,达到和谐一致:摹仿个别只是手段,揭示普遍规律才是目的;摹仿的对象是现象,反映的却是现象的本质;媒介诗学的功用表现在生活中的偶然与必然的可信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在中国,最早对诗歌的定义是传达"志"的媒介,孔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和综述,体现了诗歌是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和社会环境的外驱力互动的过程,无需摹仿环节,是"自我导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且"自我"、"主体"、"心灵"在"仁礼"的同一性的预设中相辅相成。中西诗学的起源及其媒介作用有其异同之处。
2011年10期 No.174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