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

名家语丝

名家特稿

  • 得与失: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若干议题述评

    叶青;

    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立法工作已告完成,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界的首要议题已由探究合理的立法方案转为拟定细致的贯彻实施对策。从长远看,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得与失都将对我国刑事司法理念和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理性剖析其间的制度创新和立法缺憾不仅是理解新法条文的必经过程,而且是推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实现现代化转变的宝贵契机。

    2012年08期 No.184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周易》“时”范畴的现代哲学诠释

    王帆;

    "时"是贯穿于易学研究史的基本范畴。置于现代哲学语境中,"时"是指一个时段内天地气运大化流衍的总进程,包含了该时段内一切自然人文信息的总和。"时"是天道展开的各种节律性的具体体现。人如果能做到"与时偕行"也就达到了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时"是申发众多儒家德行规则的基石性天道观范畴。

    2012年08期 No.184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自我存在、规定与结构

    朱辉荣;

    自我在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中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自我的研究长时间处于人格研究的附属课题,丧失其独立性。研究自我必须把自我放在主体性的位置,把自我从杂多的"物"的背景里凸显出来,发现自我存在的独特性价值,通过论证自我的规定性,为自我存在找到基石,通过分析自我结构找到自我与万物的联系。

    2012年08期 No.184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人文精神:文化环境的价值蕴涵

    张茂林;

    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是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属人性的高度统一,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体现,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文精神具有人本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质。人文精神构成文化环境的精神和价值维度,是文化环境的实质与核心,在文化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文精神是文化环境的指示器,其存在状态直接反映和体现着文化环境的优劣,是衡量文化环境优劣的重要尺度。

    2012年08期 No.184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认知博弈、信息与社会

    董高伟;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过程是一个认知博弈过程。认知博弈的本质即交流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这种信息交互的目的在于彼此的信念修正,达成公共信念。信念交互通过认知命题而得以进行,通过认知命题所承载的意义而得以实现。随着当代社会信息化特征的日益增强,社会存在的各个方面可以看做信息命题,透过言语行为的信息特征,认知博弈就能够刻画信息的社会交互模式。

    2012年08期 No.184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思想内核

    万志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重视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原则、方法、策略和思想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既相互联系,又有自己的历史特征。但从中国民生理论演进的历史进路上看,"以人为本"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思想内核并贯穿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它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作为自身使命的宗旨,而且还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从而实现了民生问题在执政理念和伦理关怀上的有机统一。

    2012年08期 No.184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网络民意与政策制定之间的互动

    赵高辉;

    伴随网络的发展,网络民意一次次彰显力量推动着国家政策的制定、变更和执行。但是,对于网络民意是否有具有执行力,大家的认识并不统一。文章认为,网络民意具有执行力,只是在当下中国,这种执行力采用一种"影响力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不确定性的缺憾。要想使网络民意具有更大的政治效力,应该尝试一些制度性的程序来确保网络民意的执行。

    2012年08期 No.184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谣言传播规律以及对群体事件的影响

    赵玉忠;陈业华;

    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信息系统混乱,会产生谣言,并引发群体事件,产生衍生损失。谣言的传播与传染病的传播存在类似之处。文章应用传染病SIR模型对谣言在几种情景下的传播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增加人群对谣言的免疫力、建立信息收集机制以及时发现谣言和尽早启动应急方案等应对策略,以减少谣言引起的群体事件。

    2012年08期 No.184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路径

    罗子欣;

    微博改变人们接触、传播信息行为的同时,也改变着各类公共事件中舆论的形成机制,为舆论引导提出了新课题。公共事件既是舆论的焦点,更易成为舆论引导的薄弱点。深入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及其舆论的科学内涵、核心要素,努力探索公共事件中舆论的引导路径,寻找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实现路径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文章试图从微博传播特征出发探寻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路径。

    2012年08期 No.184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经济新视野

  • 构建国家统一管理下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纪玉山;刘洋;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稳定供给和战略储备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全球性资源危机的大环境下,面对我国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构建国家统一管理下的我国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战略储备体系是解决我国战略资源紧缺、资源供需缺口大,以及优势资源大量廉价流失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就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国家战略储备体系的建立展开讨论,结合我国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战略储备的现状分析,在借鉴发达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战略储备体系之建立提出政策建议。

    2012年08期 No.184 44-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苏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探析——以苏州市为例

    孔羽;王任;

    近年来,苏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并成为加快其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文章以苏州为例,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实地调研资料,认真考量苏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梳理其发展成果、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试图从经济结构转变、高端人才引进、自主品牌创新、文化产业链的打造等方面探究其文化产业进一步的发展路径。

    2012年08期 No.184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以静脉产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河南省为例

    吴迪;

    我国高消耗、高污染的线性发展方式致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日益严重的资源匮乏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文章以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题,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为出发点,分析河南省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发展静脉产业的应然性及一系列实施对策,为中原崛起、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12年08期 No.184 52-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博弈模型的基金“老鼠仓”行为治理

    滕莉莉;宋光辉;庄敏妮;

    近年来,我国基金业"老鼠仓"事件频发,导致投资者质疑基金管理人能否恪尽职守,履行其信赖义务。文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之间博弈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通过求出博弈均衡解揭示基金老鼠仓行为与基金经理受到的处罚力度、基金公司的内部监管力度、监管成本及效用有关,最后分析治理老鼠仓行为的对策。

    2012年08期 No.184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通胀预期的理论演变及其政策含义

    吴元珍;周业安;

    信息刚性模型、理性不注意模型和行为经济学理论等三种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理论系建立在批评传统的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理论基础上,预期行为经济学理论可涵盖其他四种模型。新通货膨胀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挑战。

    2012年08期 No.184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管理学与企业发展

  •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我国民营企业品牌战略研究——以广东东莞为例

    邓念武;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以出口加工为主的许多民营企业陷入困境。实施转型升级,走品牌经营之路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文章以外向型经济典型地区东莞为例,对民营企业转型问题中的品牌战略展开研究,分析了当前东莞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总体情况,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民营企业品牌的发展阶段,剖析了东莞民营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东莞民营企业品牌的战略措施提出了建议。

    2012年08期 No.184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注意力转换、媒体宣传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基于人民日报(社论)的分析

    李文军;朱稳根;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国家舆论强有力的引导,转变地方政府过度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的倾向。文章引用2003年-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的报道,从注意力转换视角来分析媒体宣传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的关系。在注意力转换方面:公共服务类报道比例超过经济类报道比例;公共服务类报道中,三农、教育、文化较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环境保护较少,需要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公共服务类报道与国家重大时事紧密联系。在注意力固定与持续方面还需要努力。

    2012年08期 No.184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0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旅游理论与实践

  • 跨界旅游:文化共生视野下的中国与东南亚

    闫红霞;

    文章从文化共生的角度探讨中国与东南亚的跨界旅游。首先分析了东南亚复杂多样的文化;其次分析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联系;最后从文化共生的角度研究中国与东南亚的跨界旅游。

    2012年08期 No.184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地区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谢永萍;

    会展经济是当今城市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与旅游、房地产经济并称为新世纪三大"绿色经济"、"无烟产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极大地带动了所在地的城市发展,文章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民族地区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会展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路和对策。

    2012年08期 No.184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衡平居次原则对关联企业不当行为的规制

    王泽禹;

    关联企业控制权的不正当行使扭曲了从属公司的独立性,从属公司破产分配时控制公司债权和普通债权人债权应该区别受偿。通过借鉴衡平居次原则在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及立法化,以及与现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撤销权、抵消权、别除权等相关制度的比较,得出我国引入衡平居次原则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并初步总结出我国适用衡平居次原则规制关联企业不当行为的路径。

    2012年08期 No.184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ICSID仲裁庭法律解释的正当性困境及其消解的制度对策

    李路根;

    ICSID在解决国际投资条约仲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大量的私人投资者提起对于东道国的投资条约仲裁,ICSID管辖权的正当性遇到了质疑,该文在对于ICSID管辖权的意涵作出法律解释的基础上,描述了ICSID管辖权实践出现的若干问题,指出导致ICSID仲裁正当性缺失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仲裁庭在管辖权行使时遇到法律解释的困境。分析指出这些法律解释的困境来源于现有的制度规则的缺失,国际投资协定的价值导向不均衡性,法律解释对象的内容存在不确定性、法律解释方法、技术的缺乏制度规范加以统一,没有形成事实上的遵循先例的制度。提出了完善制度建设以消解法律解释的困境,推进ICSID管辖权的正当、有效性,从而促进ICSID投资仲裁体制发展。

    2012年08期 No.184 86-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经济法对公共利益的回应

    陈蓉;

    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价值目标,那么面对日益凸显的社会公共利益问题,经济法规范和经济法学界应做出怎样的回应。通过比较分析经济法规范中对公共利益的规定及经济法学界对于公共利益的研究发现:经济法对于公共利益的回应反映出静态法律条文与动态社会现实、平面研究与立体研究和总论与分论、问题与主义的脱节。

    2012年08期 No.18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清末宪政视野下的刑法变革——以平等为考察尺度

    魏黎明;

    文章以清末宪政为背景,指出近现代民主制国家中民众的平等权利主要是通过宪法及其相关法律予以规定,并通过各项法定程序予以保障的,这也成为清末宪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奏折、谕令以及出台的各项具体法律文本中体现了维护皇权阶层、特权阶层的利益要求,但其为法制近代化所做的努力不容抹杀,不仅对于西方的主权在民、罪刑法定等思想有所体现,而且对于民权的勃兴起到了促进作用。其对我们羸弱的古老中国所起的积极作用直到现在仍然不能被忽视。而文章亦只是从刑法变革这个侧面,对当时礼法的妥协、异质文化的冲突等情境进行了展示和思考。

    2012年08期 No.18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教育新探索

  • 学前双语课程整合模式的构建与探索——基于中美幼儿园双语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

    阮婷;宋占美;

    幼儿英语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重视,社会上针对幼儿学英语的培训班和培训教材也蜂拥而至。文章在对中美幼儿园双语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以及在对美国幼儿园的实地观察和参与有关双语教育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我国学前双语课程整合模式,即主题式全浸入双语教学整合模式。文章对该整合模式的概和建构提出了具体设想。文章对我国幼儿园的双语教育、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及在中国的母语为非汉语的儿童的教育提供了参考意见。

    2012年08期 No.184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理工科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赵晓妮;

    运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验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43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旨在探讨理工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以及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理工科大学生中男生网络成瘾程度明显高于女生,网络成瘾在年级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一学生的网络成瘾度最低,大二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和大四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2)理工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与内外向(E)呈负相关;与神经质(N)和精神质(P)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掩饰性(L)呈显著性负相关。

    2012年08期 No.184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90后农民工职业能力的培养

    刘方涛;

    90后农民工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分析和探讨开展90后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的现实背景、具体内容和基本路径,对于具体推进90后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全面提高90后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通过创新培训形式和教学模式、优化内容设置和培训标准、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和组织协调、建立多样化培训体系和解决好就业问题等八个方面的基本路径,着力抓好人文素质教育、法制法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2012年08期 No.184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艺论丛

  • 中德经典成长小说中的自由观之比较

    侯素琴;

    文章在对中德成长小说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以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中国吴承恩的《西游记》为例,重点探讨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不同的自由观。两本小说产生于不同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下,但都展示了以威廉.迈斯特和孙悟空为代表的"新人"对自由的追寻过程。威廉致力于在戏剧舞台上实现个性解放,获得理性自由;孙悟空历尽千辛万苦,旨在恢复其本真自由。这两本经典的成长小说中所包含的自由观则体现了东西方传统文化对自由的不同解读。

    2012年08期 No.184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代家谱序跋的文化意蕴

    梅华;

    家谱序跋是序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体形式。文章以宋代家谱序跋作为文献依据,在考析此种文体到宋代大量增加的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文体特征及文化意蕴。宋人在为家谱撰写序跋时,在切入点选择上体现出浓厚的远代世系情结。在铺叙为文时,为了让家族的特色凸显出来,在书写策略上形成了家族间的"比赛"。这些撰写范式在后来不断地被认可、模仿,从而强化了家谱序跋的文体特色。宋代家谱序跋的大量涌现,从特定的角度折射出宋代家族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化,有其深厚的文化意蕴。

    2012年08期 No.184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魏晋复活小说叙事研究——以《搜神记》为中心

    罗欣;

    复活故事在《列异传》、《博物志》、《甄异传》等魏晋小说中频频出现,尤其是《搜神记》中的复活故事更是达十九个之多。魏晋复活故事,一方面多取材于前代史书及史官的私人撰述,另一方面又被后代正史所取材。复活故事的流传与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瘟疫蔓延、政局动荡、道教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游心娱目"的叙事功能,魏晋复活故事往往采用虚实掺半的叙事方式在多重时空中展开。魏晋复活小说的叙事特点体现出由强调实录的传统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向重视想象与虚构的散文体叙事小说过渡的性质。

    2012年08期 No.184 118-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9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当代元小说中的主体性

    洪罡;

    作为当代批评的关键概念之一,主体性在当代元小说的美学实验平台上得到了有别于理论话语的探讨。在此类作品中,启蒙式的主体概念或在叙述实验中被彻底消解,或在传统与颠覆的形式博弈中,被呈现为主体对整体性的求索过程。在有的作品中,主体性则与对话语建构功能的探讨紧密关联。元小说对传统主体观的解构,并不意味着主体的消亡,而仅仅是通过虚构的特许将主体建构的过程前景化。

    2012年08期 No.184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历史纵横

  • 两汉右扶风四大家族研究

    唐会霞;

    两汉时期,三辅地区陆续产生诸多豪门大族。其中右扶风郡亦豪门林立。而最著名者莫过于窦氏、耿氏、马氏、班氏。此四大家族皆于西汉中后期由北方各地迁入右扶风,逐渐形成累世公卿的豪门势族。他们皆有尚武的传统,并渐渐兼习儒学与其它学说。同时,他们皆曾贵为皇亲,权势熏天。他们之间既有亲密的交往与协作,亦有过尖锐的矛盾与纠葛。但是,总的说来,他们对两汉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进步、边疆的和平和文化的繁荣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012年08期 No.184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天人感应”封建说教的实践衡量——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火灾观”的考察

    彭志军;

    自人类产生始,火便与其如影随形。一方面,火极大地便利了人类的演进;但另一方面,如何应对火灾又是人类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正因此,最初火灾较多地被看成是"天谴",是对统治阶级政策失策的警告。面对火灾,官民较为普遍的方式是进行祈祷。明清时期的苏州虽然社会经济发达,但"天人感应"观在人们的火灾观中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且逐渐加入了道德色彩,而且渐渐变成了统治者教化民众的一种话语工具。为消灾弭患,在民众祈禳的同时,政府也较为强调在道德上对之加以引导,使民众的行为达至其所要求的标准,火灾默默地成为道德评判的依据。从各界对火灾的认识来看,其中隐含着一种处理灾害的逻辑,即天灾并非与人事无关,而正是相反。

    2012年08期 No.184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代华北铁路沿线城镇转运业的发展(1904-1937)

    熊亚平;安宝;

    作为铁路沿线部分城镇重要的商业类型之一,转运业的兴起和发展既与铁路货运负责制度密切相关,又受到铁路联运制度的一定影响。转运业在铁路车站及附近地区的集中分布,不仅影响了车站及附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动,而且对整个城镇形态的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转运业、铁路货运负责制度、铁路联运制度与城镇形态演变之间的关联性表明,由铁路货运负责制度、联运制度等各项制度组成的铁路运营管理制度,是铁路藉以影响沿线地区社会变迁的重要中介之一。

    2012年08期 No.184 135-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面向国民的历史宜回归人本叙事

    郭之;王林;

    目前我们采用的历史叙事方式重事轻人,这其实是历史观念的盲区之一。用历史人物来书写历史并进行历史观念的传递既是历史的合理内涵,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倡导和经常采用的方式,进行历史人物普及工作,可以澄清历史真实性问题,也符合中国国民之阅读兴趣。这应引起各界注意。

    2012年08期 No.184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自愿社团的经济机制

    袁弋胭;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自愿社团的资金募集途径、财产管理模式、经费使用方式构成了其合理而透明化的经济管理机制。这种经济机制在维持社团运转和开展活动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2012年08期 No.184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与文化

  • 审美与道德的交响——《诗经》的伦理品格及其文化意蕴透视

    王渭清;

    《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其文本中涉及了子孙之孝、兄弟之睦、婚姻之好、宗国之忠、天人之和、君子之德等诸多伦理范畴;《诗经》作为一部上古诗歌总集,其深厚的伦理价值意蕴植根于周人农业血缘宗法社会的文化土壤,是人类固有的游戏精神、诗性智慧和宗教伦理结合的产物;《诗经》在周人特定礼乐文化生态中形成的将审美与道德紧密绾合的特点,对古代道德和审美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审美文化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向度,这对于今当代中国诗学走出拘囿于个体"唯美"的无病呻吟,探索诗学精神价值重建之路不无启示意义。

    2012年08期 No.184 147-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文化镜像:从“文化工业”到“文化规划”

    杨春风;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文化产业繁荣的同时,从整体上对城市及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战略性观照,将文化的思维贯穿在城市的整体发展中的文化规划理论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从美学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对文化工业的勃兴进行了批判,不但为我们认识文化工业的文化意义提供了另一种思想坐标,同时也给我们进行城市文化规划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照。

    2012年08期 No.184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构建文化名城的路径选择——以桂林市为例

    邓云波;周玉林;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体现着这座城市的神韵。"文化名城"如何构建?"文化名城"的目标如何考量?桂林是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城市,桂林建设文化名城具备优良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但也还存在诸多的弱点或缺陷,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文章以桂林市为例从建设文化名城的定位以及路径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文化名城"的构建诸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012年08期 No.184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隐喻构建:古诗词英译的审美再造

    李气纠;李世琴;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的成功再现在于译者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特殊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在其英译中要完美地再现原语文本的审美蕴涵相当困难。但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可以,也应该发挥自己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处理审美客体的各审美要素,实现审美的再造,而隐喻的构建是翻译中审美再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2年08期 No.184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