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同舫;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思想主题。在马克思身后的时代,出现了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不同解读。葛兰西以对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化理解为前提,建立了领导权理论,其意义在于从社会的复杂系统中探讨文化发展与运作的隐密机制,通过文化的路径获得政治力量从而达到解放的目的。他强调文化启蒙对个体和群体的重要意义,认为大众解放的过程就是由"知识分子"与普通群体形成"历史集团"的过程。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从葛兰西对文化关注的思维方式中获取思想资源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
2016年06期 No.230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2 ] - 李建国;
马克思主义在越南的发展,历经民族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革新开放三个历史时期,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在形成;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本质和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及当今时代特征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实行革新开放、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建设纯洁强大的党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16年06期 No.230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5 ] - 李锐;
在资本与劳动关系视域下审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助于更为全面、完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早年对异化劳动的剖析与阐述。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异化劳动发轫于劳动从属于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现象。在劳动对资本形式上从属的阶段,工人还或多或少地依赖着封建式手工业生产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技术要素,其劳动并没有被完全异化,因而异化劳动未能得以彻底实现。当劳动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工人没有了半点个性,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只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异化劳动在此时取得了自身发展的完备形态。扬弃异化劳动、消灭资本和解放劳动是同一事物的三个表现方面,资本的消失,即劳动的解放和异化劳动的覆灭。
2016年06期 No.230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6 ] - 周钟敏;
公民基本权利限制是权利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基本权利保障的一个部分,也是权利得以实现的前提。文章以黑格尔法哲学自由理论的重新解读为前提,通过权利与自由之间内在逻辑的自我证成,运用黑格尔自由理论对公民基本权利限制进行探讨,以期从理论的深层次上揭示基本权利限制理论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为其实践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
2016年06期 No.230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4 ]
- 潘坤;
文章结合对一号文件的解读,从供给侧改革的四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出发,论证突出农民主体性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揭示当前农民主体性欠缺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制约现状,并从构建农民的经济主体性、政治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的系统化角度提出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对策。
2016年06期 No.230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41 ] - 金怡顺;陶厚勇;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肩负历史使命、奋力解决不同时期历史主题、增进党内思想和谐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在其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忧患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不仅包括党"为何忧"、"为谁忧",也包括"如何解忧";不仅体现在思想层面,而且付之于解决不同时期历史主题的实践,是党和人民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考察党的忧患意识的历史发展,对于目前新形势下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攻坚克难,为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6年06期 No.230 45-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3 ] - 钟慧容;汤志华;
建构高度的政治认同,是非公经济青年创业人士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非公经济青年创业人士政治认同研究以身份认同、发展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体制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维度,对非公青年创业人士的认同现状和问题原因进行实证研究,并最终提出提升政治认同的具体对策建议,为相关部分提供决策参考。
2016年06期 No.230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1 ] - 尹少成;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当前转型期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机制所注重民主、合作、利益表达,内在耦合了多元共治的需要。审视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实践,仍存在政府管理体制僵化、社会组织空间狭窄、参与理性不够等障碍。因此,从政府、社会、公民三方关系入手,转变政府职能、降低社会组织门槛、培育公民理性精神,对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路径予以完善,以期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2016年06期 No.230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7 ] - 唐霄;李春毅;
法治政府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公众对法治政府的满意度是政府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研究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文章对2014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样本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对法治政府绩效公众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公众收入水平,其次是性别因素,但社会经济发展与公众满意度相关性不大。经济发展与法治政府绩效满意度与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方面的因素有关,而经济发展必须能普遍提高公众的收入水平及解决收入分配过程中所存在的公平、公正性问题。
2016年06期 No.230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5 ]
- 张勇;
文章借助PSR方法对经济转型与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发现经济转型对环境承载力具有胁迫效应,环境承载力对经济转型具有约束效应,二者呈耦合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地区贵州省内9个地州市的经济转型和环境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耦合关系: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二者呈负相关关系,经济转型在二者的动态耦合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2016年06期 No.230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杨文丽;李晓钟;
为了研究我国传统行业贸易比较利益的增进路径,文章选取苹果汁数据,构建了市场势力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虽然是苹果汁出口大国,但比较我国苹果汁在主要出口市场美国、俄罗斯、荷兰的市场势力,却处于较低的水平。进一步比较美国市场上的智利和阿根廷苹果汁出口,发现我国的市场势力弱于智利和阿根廷,存在苹果汁出口的"贸易大国、定价小国"现象,出现"比较利益陷阱"。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势力来源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进入壁垒,而国内原料果生产集中度低、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企业经营规模难以提升和美国市场进入壁垒高筑等现象,直接限制了我国苹果汁行业的价格加成能力,影响了我国贸易比较利益的获取。
2016年06期 No.230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8 ] - 徐丽;张红丽;
文章使用2015年江西、四川、安徽和辽宁四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识别影响农户参与就地城镇化的因素;采用基于倾向得分法的平均处理效应模型,估计就地城镇化对农户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1)户主受教育程度、上年家庭纯收入、上年非农收入比重、社会网络关系和位于四川等因素对参与就地城镇化具有推进效应;(2)户主年龄、家庭经营耕地面积、子女教育认知、社会保障认知、城市生活成本认知、谋生能力认知、补偿标准认知等因素对参与就地城镇化具有制约效应;(3)农户参与就地城镇化可以显著改善其福利水平,具体而言,使其总收入平均增加29.81%,生活消费总支出平均增加11.05%。
2016年06期 No.230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5 ] - 唐珏;周永生;贺正楚;
"城市矿产"概念的提出是为了缓解对日益枯竭的原生矿产的过度依赖以及促进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的发展。当前发展"城市矿产"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由之路。美国是最早实践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文章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城市矿产"的发展路径,借鉴美国"城市矿产"发展的成功经验,从而提出顺应中国"城市矿产"发展的对策措施。
2016年06期 No.230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9 ]
- 李福林;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重构中国特色的特赦制度,不仅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法治的人道情怀,而且能够有效弥合司法判决所带来的社会或政治裂痕,增进社会和政治的有机团结。因此,根据宪法完善我国特赦制度,构建包括政治性特赦、司法性特赦和人道性特赦为支撑的现代特赦制度,以换取"和解",达成减低司法治理成本、促进社会善治和谐、维护国家团结等目标。
2016年06期 No.230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 ] - 邱俞捷;
越南是与中国接壤的近邻,中越两国在文化传统、社会制度、道德习惯、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颇为相似,中越合同法又都隶属于大陆法系,在立法背景、立法体例、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点,也不乏创新之处,应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立法传统,吸收其精粹,避免盲目移植,以便完善中国的合同立法,健全两国的双边贸易协定,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2016年06期 No.230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5 ] - 李晓丽;杨帅;
参照适用是不同于直接适用和间接适用的另外的一种适用方式。参照适用的适用国不是拟参照适用条约的缔约国,或者拟适用条约尚未在适用国国内生效。适用国对参照适用的相关事项没有具体规定或规定不明确。参照适用应该是当事人或者法院主动采取。参照适用可以加强对国内法律的解释,起到确认的作用,避免国际法与国内法冲突。虽然中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已有参照适用的案例,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并要对参照适用的启动标准及过程进行明确和规范。
2016年06期 No.230 119-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田海;
随着近现代民主制度对私权利保护的重视,在刑事解纷领域,人们开始积极探寻以化解纠纷为导向的多元解纷机制,少数民族习惯中的恢复性解纷机制是值得探讨和引入的解纷机制。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刑事制定法无论在产生缘由、调处逻辑和其效力基础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与分歧。文章着眼于贯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的要求,从探讨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在刑事解纷领域形成联动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实践案例,进一步探讨构建民族习惯法参与刑事纠纷解决的对策,构建二者的有机联动体系,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16年06期 No.230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3 ] - 王迎龙;
司法责任制是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对于司法责任制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司法责任应当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正当行使司法职责,二是违背职责时应受到责任追究。司法责任制主要内容包括司法权运行机制的改革、司法人员依法履职的职业保障、司法人员职责和权限的明确、司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四个方面。司法责任是按照活动主体与活动领域划分的一种责任,从属于法律责任。人民主权理论、权责一致理论、司法廉洁理论是支撑司法责任制的三大理论基础。在适用司法责任制时,应当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归责原则、坚持"行为中心主义"的认定原则、坚持责任与保障并重、责任与惩罚适应的处罚原则。
2016年06期 No.230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