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杰义;
文章以浙江省26个欠发达县域157个村1152家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方法实证研究精准扶贫模式及其对扶贫效果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对扶贫效果均具有显著影响,精准扶贫整体模式对扶贫效果也有显著影响。此外,区域主观特征对扶贫效果具有显著影响,但户主禀赋和区域客观特征对扶贫效果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要有效地提升扶贫的整体效果,势必推进传统扶贫模式向精准扶贫模式转型,不断推进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关键领域的机制协同,并充分激发扶贫管理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
2019年01期 No.261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钱明辉;
科技创新效率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对效率视角下的科技创新政策优化展开研究,以期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效率提供参考。文章基于2010-2016年发布的科技创新政策,对其政策工具类型和政策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2016年间的科技资源投入和成果产出情况,通过DEA方法对2010年到2016年七年来广西各地级市专利投入产出效率展开了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本研究分别对广西整体和两个典型地市的科技创新政策提出了优化建议,广西整体的科技创新政策优化思路建立在发挥地区科技优势、优化科技管理策略、实施差异性政策扶持、合理配置科创资源、提升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等方面。对于两个典型地市——玉林市和崇左市,玉林市目前的科技创新效率政策主要作用于科技创新支出结构的优化,需要进一步重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崇左市应该重点考虑优化科技创新支出结构,并推动地区内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动,在资源投入和研发需求上形成良好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2019年01期 No.261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杰飞;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减贫的影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文章利用CFPS两期(2010、2012)数据,使用面板固定效应Logit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显著降低家庭贫困概率,且东、中部地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对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则显著低于东中部地区;其次,也得出了与许多相关研究一致的结论:家庭总人口数、家庭从事非农经营、家庭从事农业生产、户主为女性、户主更健康自评等能显著降低家庭贫困概率,而家庭儿童数占比、家庭老人数占比、户主在婚且配偶在世则显著增加贫困概率,由此提出了两点政策建议。
2019年01期 No.261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8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文龙;
农村低保政策已成为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支点,起到兜底作用,但在具体政策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的目标偏异,不仅影响社会公平,破坏社会和谐,损害政府形象,也危及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尽管相关部门对农村低保政策目标偏异进行了矫正,但由于对农村低保政策目标偏异的原因缺乏系统研究,加上体制障碍,导致这些矫正对策协同性不足,治标不治本,对提高农村低保目标瞄准精度作用有限。只有对农村低保体制进行系统性改革,不断改进目标瞄准技术,进一步改革财税体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乡村自治,鼓励乡村公益组织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体制障碍,有效提高农村低保目标瞄准精度,为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2019年01期 No.261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陈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科普旅游逐渐普及并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新亮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类型多样的生态科普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美学、科研和经济等价值,在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在系统梳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探明其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旅行费用法(TCM)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评估其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价值,以期为深入挖掘与合理开发利用桂林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促进生态科普旅游的深入发展,推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2019年01期 No.261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下载次数:1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杨美霞;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脱贫、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础上,探讨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存在的种种不足,提出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中化解困境与问题的措施,为乡村旅游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2019年01期 No.261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18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黄爱莲;
随着我国旅游多样化发展渐成趋势,"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等跨产业融合旅游新业态大量涌现,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广西凭祥市为案例地,对其进口水果贸易与跨境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以"事件"为核心,将"跨境"与"进口"、"旅游"与"水果"联系起来,培育"跨境旅游+进口水果"新业态。并提出了培育新业态的路径:(1)树立"跨境旅游+进口水果"新业态新模式的观念;(2)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新业态良性发展;(3)完善财政支撑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4)充分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培育新业态产业集群。
2019年01期 No.261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苏建军;
利用2000-2017年中国58个旅游城市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旅游发展与城市工业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主要迹象表明旅游城市工业经济正出现"去工业化"。整体层面旅游发展并没有直接引起"去工业化",旅游发展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转移效应对城市工业经济的负向作用已经显现。个体层面超过半数的城市旅游发展推动了"去工业化",其中,旅游发展对城市工业经济有负向影响的城市占三分之一多。仅有极少数城市不存在旅游发展推动"去工业化"。这对认识城市旅游与工业经济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2019年01期 No.261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宗波;
生物信息不仅是个体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蕴含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我国生物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生物信息安全法制不健全,在可以援引的现行法中,其针对性、权威性和体系性严重不足,因此相应导致生物信息安全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无法到位,甚至严重脱节现象。在《国家安全法》的指引下,制定《国家生物安全法》及《国家生物信息安全保护法》,制定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形成基础法与专门法衔接,管理法和权利法并行,公法和私法结合,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生物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以此为基础,建立科学的执法和监管机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信息安全法律规制体系。
2019年01期 No.261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下载次数:1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王威;
虽然经济全球化趋势因为遭遇大国的围堵暂缓,但全球各个区域化经济发展却如火如荼,我国大力推广并得到支持的"一带一路"建设亦是如此。现代社会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各国间经济贸易的交往更加频繁,不可避免带来了更多的商事纠纷,国际商事争端的解决模式一直有之,但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流的发展,目前呈现了越来越灵活多样的争端解决模式,文章主要就是阐述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发展趋势、实践性和持续发展性。
2019年01期 No.261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7K] [下载次数:1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希;
电子证据如何认定和采信一直是困扰我国民间借贷案件的疑难问题。目前我国还未就电子证据的举证、审查、判断作出统一的规范性指引,电子证据在民间借贷案件中的认定还比较随意,电子证据之间相互印证程度并不统一,电子证据公证、申请法院调取证据也无法解决举证难题。文章通过案例研判分析,尝试在总结裁判规则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我国民间借贷案件电子证据的认定规则体系。
2019年01期 No.261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9K] [下载次数:1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陈成文;
"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民生建设目标,教育救助是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民生建设目标的推进器。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救助正面临着严重的"碎片化"困境。这种"碎片化"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制定的"非整合性";二是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三是管理体制的"非协调性"。因此,要走出"碎片化"的实践困境,就必须推进"整体性"治理。这就要求:一是尽快整合教育救助的政策体系;二是积极优化教育救助的资源配置;三是努力健全教育救助的管理机制;四是认真营造教育救助的社会氛围。
2019年01期 No.261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下载次数: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遐见;
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创造社会财富及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要素主体,应当像对待自然科学那样给予公正公平、平等共享的待遇。目前社会科学要素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价值明显低估、待遇偏低,产权分布不合理且得不到有效落实,根本制约其主体能动性发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当在深化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程中,突破传统"重理轻文"的思维定式,通过培育社会要素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全面创新体系,根本解决社会科学价值创新不足问题;将经济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结合,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根本解决社会科学价值评估不科学问题;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加大经济成本补偿,根本解决社会科学价值分配不公问题;科学界定社会科学成果知识产权并完善相关制度,扩大社会科学要素主体经营自主权,根本解决社会科学价值保障不力问题,切实推进创新、评价、分配和保障的社会科学价值链优化。依靠构建和实施按社会科学要素贡献综合价值分配机制,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社会财富的共建共有共享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创新活力。
2019年01期 No.261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9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