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

名家访谈

  • 深化劳动幸福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惠珠教授访谈

    高惠珠;周玉林;

    高惠珠教授认为:围绕关键词"劳动幸福"展开的四届"劳动论坛"研讨,四年来在哲学本体论、价值论和心理学研究领域已取得重要进步。正如有学者所谈"劳动幸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核心,因此,深化劳动幸福研究成为当务之急。这一深化可从"更接地气"和"理论升华"两个方向进行。就现实的劳动幸福而言,这些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八大方面:一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之辩证关系;二是劳动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辩证关系;三是劳动幸福的质与劳动幸福的量之辩证关系。四是劳动幸福的过程性与结果性之辩证关系;五是个人劳动幸福与社会劳动幸福之辩证关系;六是部分地区或领域实现劳动幸福,与全社会实现劳动幸福之辩证关系;七是创造性劳动幸福和重复性劳动幸福之辩证关系;八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一国实现劳动幸福与全球实现劳动幸福之辩证关系。正确处理这八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将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理论升华而言。高惠珠教授认为:四年来,经过来自全国各地学者对劳动及劳动幸福问题的研讨。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就是探讨如何在全世界实现劳动幸福的理论。《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联合起来干什么?就是为实现劳动幸福而斗争!以马克思的观点,共产主义实现的就是"自由人联合体"内的劳动幸福。而自由劳动,就是达到高水平劳动幸福的劳动,尽管自由劳动的实现是个从低水平自由到高水平自由的发展过程。从奴役劳动,谋生劳动到自由劳动,在这一劳动发展史中,人类解放之路标得到昭示。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的秘密,深藏于人类劳动幸福的发展史中。故此,我们可以说,以实现劳动幸福为目标,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价值取向。是其超越一切旧历史理论的核心之处。马克思在论及人的生产劳动时,认为人是按"美的规律"来进行的。这就是说,不仅劳动产品要符合人关于美的需要,而且也应包括了生产过程及生产后的环境也要符合"美的规律",那么,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以及符合全过程绿色生产的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都成为题中之义。这样才是劳动幸福的内含之意。这说明劳动幸福论可演绎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2019年04期 No.264 3-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名家特稿

  • 以辩证思维深化劳动幸福研究——兼评何云峰教授的《劳动幸福论》

    高惠珠;

    文章概括了"劳动幸福"理论在哲学本体论、价值论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后提出,深化这一研究,需进一步运用辩证思维。论文认为,就我国现实而言,当前极需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劳动幸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认为普遍的绝对的劳动幸福存在于一切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幸福之中,二者不可分离。劳动幸福的相对幸福感与普遍的绝对幸福感,是不可分离独立的。二是劳动幸福的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辩证关系;认为劳动从谋生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发展史是一个逐步推进逐步提升幸福感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谋生劳动是自由劳动之基。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就是谋生劳动反比例发展,自由劳动正比例发展。三是部分地区实现劳动幸福与全社会实现劳动幸福的辩证关系。认为整体和部分是有机联系。部分发展状况决定整体发展水平。而整体水平又会反过来影响部分。在全局中的局部地区和部门的劳动幸福是难以脱离全局和与其他局部的关联而孤立存在的。因此,帮助他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帮助自己。三大关系涉及主体、时间,空间三大维度,论文在揭示其辩证内容之后,又阐释了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019年04期 No.264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博导新论

  • 瑞典共享型劳动关系模式利益平衡的逻辑与机制

    张嘉昕;

    瑞典"企业-社会共享型"劳动关系模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独具特色,它由劳资集体协议制、"团结一致的工资政策"、雇员投资基金计划、失业治理以及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所组成。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对平衡劳资双方利益和维护劳动者权益起到了较好效果,其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工会、企业三方的共同合作,且政府强管制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研究了共享型劳资关系模式的理论基础,剖析其演变历程以及各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与成因,和它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分析这一模式利益平和的逻辑与机制,为新时代我国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19年04期 No.264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时代价值

    王国学;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时代价值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指导、制度奠基、精神传承"三个方面,即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为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提供了理论渊源、思想参照和政策基础,为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制度基石,为传承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思想材料。就时代价值的主要表现而言,毛泽东国际战略为当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2019年04期 No.264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列宁对毛泽东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影响探究

    黄淑婷;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继承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中间环节论"、"和平赎买论"、"利用限制论"及"四种形式论"等思想,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分析研究列宁对毛泽东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2019年04期 No.264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管新视野

  • 我国消费信贷对产业结构的分化作用——基于中观经济的视角

    邓文硕;王雍君;

    消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不竭动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国际贸易摩擦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挑战,进一步扩大内部,成为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独立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我国消费信贷就是在此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消费信贷的发展,从宏观经济的视角考量,促进了国内居民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提升了国民经济的总需求水平,从微观经济的视角考量,缓解了消费者当前消费决策时面临的预算约束限制,拓宽了消费者可选择的消费组合空间和消费分布时间,但是,在此之外,还存在着对产业结构的中观分化作用,现有的关于消费信贷的研究文献更多关注的是消费信贷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总量作用和对消费者效用的微观改善作用,极少涉及研究消费信贷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中观影响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消费信贷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化作用,即受益于消费信贷的信贷消费产业相较于非信贷消费产业呈现出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2019年04期 No.264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中的工会定位问题

    喻术红;赵乾;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1])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提升劳动力质量的重要制度。在当前经济新形势下,《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工会作为劳动者的利益代表,其对新型学徒制的参与既有着一定的法制基础、丰富的实践印证和成熟的域外经验之支持,也在客观上有助于减轻政府及企业的负担,并能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然而,工会参与也面临着法制建设滞后、企业重视不够和工会自身能力不足等多种问题。对此,工会应当通过拓展组织类型、细化基本职能、积极推动相关制度的改革等途径,实现对职业教育之有理、有利、有效的参与,从而帮助产学研三方开展良好合作,确保新型学徒制的推行取得实效。

    2019年04期 No.264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人口大流动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赵占博;

    集体经济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幸福,应该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要依托。人口大流动时代,农民工外出正在从过去一人闯天下向举家齐迁移转变,由此带来的农村空虚以及土地闲置问题。土地等集体生产要素流转引导不力会制约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我国应在人口大流动时代采取切实对策对农村以土地为主的要素进行科学引导,创新集体经济要素的流转途径和组织形式,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019年04期 No.264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研究

    欧雪银;

    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为我国制造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创造提供机遇和挑战。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各种影响因素;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制造服务业创造国际竞争优势需要遵循三路条径,并将制造业转化为服务业或与服务业融合;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即设计什么样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质量,设计什么方法处理各种无法预期的随机服务。制造服务业丰富产品营销策略、创立品牌的无形价值、促进制造业业绩的提高、促进产品生命周期内各种优势的创造、优秀的管理能力是其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利用空间偏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制造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没有产生国际竞争优势。因此需要制定促进制造服务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制定促进制造服务业的研发投资政策,制造服务业要提高国际市场上的学习能力。

    2019年04期 No.264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国营企业的技术转移与乡村工业振兴——以广东西樵镇纺织业复兴为例

    刘伟强;丘海雄;吴军民;

    资源禀赋论是以往研究乡村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在这种理论视角的解释下,乡村工业被看成是在特定的资源要素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但是这种理论解释只留意到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劳动力剩余、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所带来的低租金等几方面的资源要素对乡村工业形成的影响,并没有注意到乡村工业的技术获得问题。文章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乡村企业技术转移历程的实地研究,分析国营企业技术扩散的路径与特点,揭示20世纪80年代国营企业的技术转移与乡村工业兴起之间的关系机理。研究发现,广东省西樵镇的国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工业兴起过程中扮演了技术孵化器的角色:创业者们运用市场交易、实物交换等方式获得了国营企业淘汰的纺织机器和相应技术,而国营企业技术工人到家庭作坊的兼职"炒更",在解决了私营家庭作坊技术问题的同时,也成功实现了国营企业技术扩散。这一发现有助于弥补原来资源禀赋理论的不足。这种技术转移模式对当前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是要重视政策运行的乡土社会逻辑和大企业在技术扩散转移中的角色与作用。

    2019年04期 No.264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旅游理论与实践

  • 基于体育旅游风险知觉消费行为的测量与分析

    姜梅英;

    为进一步加快完成我国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目标,全面分析我国居民在体育旅游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消费行为,大幅度推动我国体育消费发展,文章对城镇居民的体育旅游风险知觉消费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体育旅游消费风险知觉在性别和婚姻两个方面上未出现明显差异,在教育文化层次方面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体育旅游消费者的风险知觉水平与其性别、婚姻的关联不显著,与其教育文化层次的关联则较为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好地满足我国旅游者在体育层面的消费需求。

    2019年04期 No.264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

    任强;

    乡村旅游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但乡村旅游无序发展、环境破坏严重、品牌影响力较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始终困扰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城镇居民旅游花费、农村居民旅游花费对经济增长的不同贡献,提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加大对乡村旅游景区游客承载量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9年04期 No.264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下载次数:1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乡村振兴与旅游

  • 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探析——以安顺传统村落为例

    陈碧妹;

    在"十三五"期间,安顺屯堡乡村旅游围绕转型发展目标,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行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旅游脱贫攻坚,在推动屯堡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深度参与和受益,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脱贫和致富模式。

    2019年04期 No.264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10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制度与路径

    郭景福;赵奥;

    乡村旅游是以"乡土性"自然及文化资源满足游客需求的农牧业转型升级,具有"资源供给推动、市场需求拉动"的市场逻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依托一定的制度、法规的创新支持,包括"亲贫困"的发展理念、资源要素"三权分置"的法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设计。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通过发挥生态环境和多样民族文化优势打造健康养生特色小镇,以景区和共有宗教信仰为依托拓展特色产品市场空间等多种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04期 No.264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1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旅游文化与产业

  • 体验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初探

    付璐;

    文化遗产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然而,当前其发展状况和开发水平尚不充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部分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没有把体验经济引入进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文章从体验经济与文化遗产旅游的相互关联出发,研究体验经济理念下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验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和设计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流程,为新时代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方案,使之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019年04期 No.264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1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居民文化适应对旅游意愿影响——基于Berry文化适应策略模型分析

    余艳玲;

    旅游者在少数民族区域旅游出现的文化冲突是旅游产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文章基于Berry文化适应策略模型,介绍了文化适应理论,合理划分了文化适应类型,采用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贵州黔东南侗寨地区的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进行了现场调研。通过相关调研和统计发现,侗寨区域的旅游者的文化适应程度总体较高,文化适应类型多以整合类型为主,旅游者在维持自身原有民族身份和文化特征的同时认同了侗寨区域的文化特征。但是,相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旅游区域旅游者的文化适应能力,实现少数民族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多民族的关系和谐和文化融合。

    2019年04期 No.264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下载次数:10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医疗救助制度立法生成的理论逻辑

    孙婵;陈云良;

    公民的社会权赋予其享有获得医疗救助的权利,国家负有提供医疗救助的义务,这是医疗救助法律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医疗救助在法律性质上属于一种行政给付行为,因此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权利救济均应遵守行政给付程序。医疗救助制度应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医疗救助的发展趋势是从统治者的恩赐演变为国家的法律义务、从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衍生出具体法律法规中的现实权利、从立法的零散规范上升为统一的机制建构。

    2019年04期 No.264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8K]
    [下载次数: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一带一路”框架下亚投行贷款条件性问责机制研究

    王萍;

    国际多边金融机构贷款条件性因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便会产生对其的问责问题。亚投行责任制度是其参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资助的重要内容,完善亚投行贷款条件性问责机制是亚投行实现组织宗旨的必要条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要求。亚投行问责机制是指利益攸关方因亚投行贷款条件所设置的政策与要求而受到权益损害时,通过亚投行内部程序或其他途径寻求救济的制度设计。亚投行外部问责机制主要来自于公众的监督即客户咨询和申诉机制,而内部问责机制却存在问责程序缺乏强制力和审查标准模糊等问题。完善亚投行贷款条件性问责机制离不开相关法律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以期实现对亚投行的使命问责、组织问责及法律问责。同时,建立独立的监察组和引入第三方处理问责争议,无疑将推动亚投行贷款条件性有关问责争议得到更为公正且有效地解决。

    2019年04期 No.264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手段之扩充

    孙晨曦;

    在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过程中,证据收集是其中最为基础性的一环,因为只有首先解决了证据收集问题,其后续的质证、辩论以及事实认定等环节才能顺利展开。因此,在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的背景下,赋予其充分的证据收集手段就显得至关重要。对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手段进行扩充不但涉及诉讼模式的选择,更是诉讼实践的需要,对此,我们不能一味奉行"拿来主义",而是应立足于我国既有的诉讼体制与环境,在适当借鉴比较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证据收集制度进行构建。

    2019年04期 No.264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下载次数:1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在程序与实体之间:新时代中国司法正义的整体建构

    彭卫民;

    由于司法在过程与结果之间存在主体张力,使其在追求"程序"与"实体"价值选择之间易产生"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受西方正义学说的影响,中国司法体制无法消弭因程序正义的有限性而致使其与社会诉求脱节的问题,同时也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正义优先于法律"中的"正义",是兼顾程序与实体并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的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强调在建构程序法治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并在司法改革领域安排了一系列确保实质正义普遍化的制度,使得司法权威与社会正义的价值观得到整体建构,并真正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

    2019年04期 No.264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3K]
    [下载次数:2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妨害司法罪立法的反思与完善

    徐翕明;

    我国对于妨害司法罪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历经数次修改逐步呈现"严而不厉"的科学的罪刑配置,但仍然存在罪名定位不合适、罪名体系不完善、罪状表述不精确、刑罚设置不健全的不足之处,值得进一步完善。应当将妨害司法罪定位为侵犯国家法益的犯罪;将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和洗钱罪纳入到妨害司法罪体系;增设帮助脱逃罪、协助组织越狱罪和协助暴动越狱罪;取消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并修改伪证罪、妨害作证罪的罪状表述;对涉及证据类的罪名增加罚金刑,对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增加剥夺政治权利。

    2019年04期 No.264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人文家园_文史论丛

  • 口传神话研究应关注的几个维度

    王宪昭;

    口耳相传是神话最基本的特征。以往神话研究中存在重文献轻口传的现象,事实上,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文化遗产的口传神话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态与功能。从时间维度中看,口传神话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从传承空间维度看,口传神话具有明显的民间性与实践功能;从口传神话本身叙事维度而言,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2019年04期 No.264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2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唐代摩崖造像考察及研究——以桂林西山唐代摩崖造像为例

    骆亚男;刘坚;李东;

    通过对桂林西山唐代摩崖造像的考察,结合重要的研究文献,文章梳理了西山唐代摩崖造像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成果,并对西山摩崖造像记的内容与瘗龛的形式做了文献对比,对桂林西山摩崖造像的历史发展及保存现状做了总结。进而分析了研究文献的内容,指出研究西山摩崖造像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南方佛教造像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能够深入了解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途径与其产生的广泛影响,对于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背景下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9年04期 No.264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8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人文家园_教育新探索

  • 高校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思考

    梁军;

    作为高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已经正式启动,高校应深刻领悟"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重要意义。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各高校在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这一视域,对高校如何实施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做出了一些思考,提出了一些具体路径。

    2019年04期 No.264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下载次数:1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课程思政视角下桂北传统民居设计中的“境”与“界”

    吴辉琴;杨南;陈宇良;盘荣俊;

    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通过对桂北传统民居空间创设文化的思考,梳理了桂北民居农耕文化与商旅文化交融、山水文化与建筑文化辉映、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共生的构造意境。提出用课程思政理念实现教学课程到学生能力的视界转化,用课程思政抓手实现专业教师团队从科学视野到人文视野的跨界整合。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引导学生完成设计理念从现实需求到历史智慧的界面融合等强化专业教学人文底蕴的有益途径。

    2019年04期 No.264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3K]
    [下载次数:9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