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

名家访谈

  • 笃定从文本到现实之路的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谭培文教授访谈

    谭培文,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赵立庆,《社会科学家》杂志社;

    "文本乃治学之本,现实为创新之源"之精义是笃定从文本到现实之路的探索。以陆九渊的"六经注我"之治学精神去熟悉和掌握文献是对的,而"我注六经"则背离了"现实为创新之源"的基本原则。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马克思之所以因为"两大发现"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于他将文献中的社会主义理论置于现实基础之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现实之路。新时代的学术创新即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基础之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德、立功、立言。

    2020年03期 No.275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名家特稿

  • 人类文明历史逻辑暨新时代世纪前瞻

    谭培文;

    文明是一种历史现象。历史标准是衡量文明根本标准。按历史唯物主义,衡量人类文明进步标准有五个。人类文明的主体是人,以人的存在方式为主线,人类文明历史逻辑将经历三个阶段;即以人的依赖性关系为基础与以物的依赖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及摆脱前两种依赖关系的社会主义文明阶段。人类文明历史逻辑与世界疫情暴发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已不符合人类文明进步历史逻辑。在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文明符合历史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创新21世纪人类文明新类型。

    2020年03期 No.275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博导新论

  • 新疆兵团军垦题材影视剧的记忆诗学与情感政治

    邹赞;

    以新疆兵团军垦题材影视剧为文本对象,聚焦此类影视剧的文化再现机制,考察影像叙事如何开启情感政治的叙述动能,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军垦战士的个体经验和社会记忆凝练提升为文化记忆,使之成为人们认识兵团、热爱兵团并且志愿投身兵团建设的精神丰碑。

    2020年03期 No.275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员力理论研究——以抗战时期中共为中心

    刘金菊;李永强;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社会动员力建设是在不同基础上开展的,两党的社会动员力建设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与趋势。深入挖掘两党社会动员力建设差异的原因,发现动员意图、动员方式以及各自的基层组织建设差异是两党动员力差异的根本原因,有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成为影响两党社会动员力效果的关键因素,这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力建设实践提供了诸多启示。

    2020年03期 No.27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10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以妈祖文化为典范

    曾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精神内核。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其价值、功用备受重视。妈祖文化最为核心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可以面向全世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妈祖精神是妈祖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弘扬妈祖精神的重要依据。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及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须立足中华历史文化传统,一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一方面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才能不断丰富理论、取得实效。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加大活化并有效运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力度,让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互衔接,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贴近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这是我们探寻妈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之意义所在。

    2020年03期 No.275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福柯自由主义的逻辑谱系

    王少杰;

    福柯认为自由主义不是一种纯粹的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是一种方法和原则,准确地说,是一种使治理活动合理化的方法和原则,也就是以最小的经济政治成本获得最大化的治理效果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和原则。古典自由主义试图在国家权力内部寻求约束机制以获取经济自由的空间,而新自由主义则采用倒转的手法通过经济自由来建构国家合理性的基础。文章旨在梳理福柯对自由主义不同阶段的理论涵义及现实背景并进行阐释分析,进而呈现一个自由主义衍变的逻辑谱系。

    2020年03期 No.275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管新视野

  • 文化生态视野下精准扶贫路径探析——以吐鲁番SH村为例

    史映蕊;

    文章是对新疆吐鲁番SH村精准扶贫路径选择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基于文化生态的视野,分析了制约SH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和文化因素,指出从传统生计方式入手,通过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沙疗康养和文化旅游,实现SH村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目标相结合。据此提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方式要与当地文化生态相适应才能实现扶贫可持续性。

    2020年03期 No.275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经济季度模型的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

    刘喆;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而良好的宏观经济调控依赖于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了实现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科学指导,文章基于现有的宏观经济研究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宏观经济季度影响模型。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影响模型,对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客观评价了这些经济政策的价值和作用效果,为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2020年03期 No.275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西部地区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基于滇黔桂三省的调查数据

    龙立军;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实际,本研究建构了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量表,认为其主要包括了公共服务投入能力、公共资源配置能力、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公共政策执行能力和民族需求服务能力等五个维度,经信、效度检验,信度系数符合要求,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均成立。同时,假设了五大要素等对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产生影响,也构建了相关量表,并通过信效度检验,均符合研究需要。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公务员素质因子和均等化因子,对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而行政生态因子、政府回应因子和系统互动因子,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显著性影响。这些因素对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县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解释力在55.2%,具有中度影响能力。在有影响力的因素中,行政生态因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政府回应因子的影响,最后才是系统互动因子的影响。

    2020年03期 No.275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6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产业构成、城镇化与农村减贫效应

    陈昕;莫亚琳;

    文章基于2010-2017年中国31个省级单位的动态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方法验证三大产业增长的农村减贫效果以及劳动密集度与不同产业的农村减贫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产业增长的农村减贫效应不同;劳动密集度越大的产业,越有助于处在当前贫困标准下的农村群体减贫;城镇化与减贫效应之间存在"U"型结构关系,存在一个使得农村贫困发生率最低的城镇化水平,未达到这个拐点的地区可以通过城镇化建设增速,有效消除农村贫困;人力资本有助于农村减贫,但具有延后性。

    2020年03期 No.275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经济演化机制下适应性解释的有限性原则——以商标演化现象为例

    冯卓华;张健丰;

    达尔文所言的演化,实质上就是一个物种不断适应外部环境以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承继了达尔文主义分析路径的演化经济学在解释经济现象时也高度依赖对"适应性"的理解。可是,现有的研究尚没有准确理解适应性解释的限度,从而存在滑向万能"适应主义"的危险;其根源在于以经典物理学的"本质论"思维去理解经济演化过程,但柏拉图所言的统一、抽象的本体基础在强调差异性及多样性的演化经济学理论中往往无法找到。有见及此,文章遵循恩斯特·迈尔所倡导的群体论思想,通过适应性解释有限性问题的提出,经济演化机制下适应性解释的理论渊源探析,适应性解释有限性原则的内容,适应性解释有限性原则在商标演化领域的应用及其效果等内容,批判了万能的"适应主义"方案,并以商标演化的典型个案为例,确立了经济演化机制下适应性解释的有限性原则。

    2020年03期 No.275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旅游理论与实践

  • 红色旅游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邵德福;

    文章主要研究红色旅游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首先分析了通过红色旅游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红色旅游产品缺乏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足等原因导致红色旅游景区客源狭窄,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而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休闲化、科技化和仪式化的新思路,并且从加大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拓宽旅游纪念品的教育意义、完善红色旅游的配套设施及服务等方面来实现红色旅游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2020年03期 No.275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8K]
    [下载次数:10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游客感知维度的民宿品质提升——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许凌;

    2017年8月15日,苏州颁发了《关于促进苏州市乡村旅游民宿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民宿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发展动力。但是在民宿数量扩张的同时,苏州民宿业并没有摆脱小而散的局面。文章从游客的视角出发,选择20个指标作为感知变量,通过问卷发放收集数据,并利用SPSS20.0软件对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游客对苏州民宿感知差异较大,而文化与服务在游客感知中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苏州民宿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集聚发展、规范管理、资金引导及突显文化特色提升苏州民宿品质提升的有效路径。

    2020年03期 No.275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3K]
    [下载次数:2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乡村振兴与旅游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原藏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

    陈颖;

    旅游扶贫作为我国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扶贫途径,通常以政府、企业或社会机构、社区等作为参与主体,对高原藏区旅游生态资源、物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强化区域内旅游经济产业建设与整合,加大政府财政资金、人力资源培训投入的力度,吸引贫困群体融入旅游产业项目生产、服务之中,以最大程度保证旅游扶贫工作中利益补偿性、生态环境补偿性目标的实现。当前,监管机构对旅游扶贫绩效的评价分析,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基础理论,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特色的旅游扶贫产业模式,以及通过旅游业发展所实现的经济受益、社会受益、生态受益等参考指标作出绩效评价,同时与旅游扶贫绩效的各项标准值进行比较,来得出较为确切的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结果,以此来提高贫困户旅游扶贫、脱贫工作的实效性,从而推动整个高原藏区旅游扶贫工作的顺利落实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03期 No.275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旅游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以惠州市霞角村为例

    周巍;

    文章以惠州市霞角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乡村旅游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乡村旅游对霞角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影响:完善党委领导,落实政府负责和科技支撑,促进民主协商和公众参与,推动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社会协同。乡村旅游对霞角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挑战:乡村发展过分依赖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加剧基层治理的压力,加剧族群冲突和利益分化,冲击原有的传统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就要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法治和德治建设,为乡村旅游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利益统筹共享机制,让村民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强化社会协同,构建乡村旅游多元治理体制。

    2020年03期 No.275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9K]
    [下载次数:9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旅游文化与产业

  • 特色文化主题下的区域旅游产业化策略

    马孟丽;

    文章旨在研究基于特色文化主题的区域旅游产业化发展,首先阐述了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度不够、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参差不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层次低、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保护和延续水平低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提出了创新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模式、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构建科学有效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战略,从而有效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2020年03期 No.275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0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从人类学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王海霞;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上,相对于国外较成熟完善的研究体系,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人类学的研究规范和方法论模式。文章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与客源地、民族文化认同、舞台原真性、利益相关者这几个方面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要点,同时结合国外的研究案例对我国非物质论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深入剖析,明确文化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人类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维护人类文化遗产和族群的多样性的人类学目标。

    2020年03期 No.275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下载次数:1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法治中国建设的现代性反思

    卢显洋;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现代性特质得到了普遍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困境,其中包括西方"现代性批判思潮"所指出的一些问题,现代性仍将是法治中国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道路为数千年"农耕帝国"制度文明的内生性需求动力所孕育,为传统儒家文化浸染的公共治理制度惯性作用所推动,是几代中国人不断试错后理性的历史选择。解决法治中国建设中的现代性问题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原则,坚持根植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土壤,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以恢复树立政府诚信和政府权威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2020年03期 No.275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6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向高校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必要性及规范完善路径——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背景

    李雷;

    向高校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具有客观必要性,它是由我国高校监察对象群体规模庞大、监察对象腐败情况以及我国监察力量短缺、监察效能不足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当下阶段,我国现有的党内法规规范和国家法律规范在为向高校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改革中提供依据支撑方面还有调整的空间。在强调"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背景之下,推进向高校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改革,需要首先对相关的党内法规规范和国家法律规范进行必要的修订或解释,并需构建制度以使两类规范始终保持衔接和协调。

    2020年03期 No.275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6K]
    [下载次数:1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探析

    李傲;高培培;

    根据司法建议的内容与审判过程的关联度,将司法建议分为直接关联型和间接关联型。实践中直接关联型司法建议难觅踪迹,间接关联型司法建议实施效果不佳。针对这些现象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两种类型司法建议的法律效力,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质量机制、配合机制、分类机制、公开机制等因应之策,以期对行政诉讼司法建议作用的发挥和制度的发展有所裨益。

    2020年03期 No.275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8K]
    [下载次数:8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培养与师资博士后制度创新

    储俊;

    将博士后制度与法学青年教师培养结合起来,实行师资博士后制度,进一步拓宽了法学青年教师的培养路径,同时亦充分利用博士后制度平台为法学教学科研和人才队伍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和前期职业能力考察,实现法学师资选拔与博士后流动的有机结合。师资博士后制度有效解决了我国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学缘结构不平衡问题,亦可突破传统人事政策束缚,增强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培养的竞争性、流动性和灵活性,有利于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法学青年教师提供了更为灵活且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创新了高校法学青年教师聘用结构,有助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流转机制,强化优胜劣汰机制,对高校法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020年03期 No.275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9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人文家园_教育新探索

  •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体系构建

    邓国彬;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高校"三全育人"协同保障机制不健全、育人实践创新性不够和科学评价体系缺乏等现实问题,科学构建新时代"三全育人"格局体系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协同联动、创新实践模式、完善科学评价体系。

    2020年03期 No.275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8K]
    [下载次数:2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自我评估的特色与启示——基于西悉尼大学自评报告的文本解读

    施炜;

    高等学校质量自我评估是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迅猛,其高等教育保障工作富有特色,对西悉尼大学的自评报告进行文本解读可探究其中可资借鉴的特色与经验,通过剖析自评报告的内容总构和逻辑框架,提炼出实证性、解构性、整体性和自证性四大特点,从而为我国高等学校在完善质量评估的价值、标准、技术三方面引发启示。

    2020年03期 No.275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7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

    严萍昌;

    "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具有四大现实功能:一是大幅度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升数字教育能力;二是有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三是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技能创新;四是有益于促进"形势与政策"课思政学科建设引入信息技术。"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存在课程管理和教学组织分散;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老套;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分离;信息素养和技能储备欠缺等四重主要问题。"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实现路径在于:建设"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促进教学全过程的系统整合;构建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师生教与学联动的教学共同体。

    2020年03期 No.275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5K]
    [下载次数:1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路径

    张佳林;李赫伟;陈辉;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领导力培育关系着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的未来走向,肩负着中国多元民族团结和睦、互动融合、共享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并存的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既是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必然选择,又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向世界舞台、争夺国际话语的终南捷径,还是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以及实现多民族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普遍地来说,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领导力的理解不深刻,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途径单一、机制缺乏,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实践不足等困境是阻碍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形成、培育和提升的"拦路虎"。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应该以更新观念、拓宽途径、完善机制以及注重实践为关键,不断推进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向着有情怀、尚实干和敢担当的方向转变。

    2020年03期 No.275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