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

名家访谈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中国道路的现代性叙事——南京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梅景辉教授访谈

    梅景辉;陈寒醒;

    访谈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中国道路的现代性叙事这一主题,从梅景辉教授研究方向的转变为契机,具体针对"意识形态"对"生活世界"的介入、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核心与实践路径、如何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以及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等问题进行阐述,认为当代人在思想理论上的回归与创新必须以意识形态研究作为现实桥梁,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据意识形态的属性,有效推动思想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的有机融合与具体实践。

    2020年11期 No.283 3-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名家特稿

  •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下“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梅景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支撑。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依然是一个在学术研究和政治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苏联的前车之鉴使中国道路经历了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现代性反思。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诸多挑战,但也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

    2020年11期 No.283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博导新论

  • 高频象形字“取象”溯源及其审美价值

    张玉梅;

    文章主要考辨了现代汉语高频字中的象形字及其后起字的造字取象及其演变规律,进而总结出考辨的价值和意义。考辨方式:从古文字阶段到现阶段,纵向考察这些字的取象和六书情况。认为绝大部分的象形字存在取象从简的趋势,极少数纯粹符号化了,后起字繁化有繁化趋势。无论从简还是繁化,均可见汉字演变中不变的"取象"思维和文化,它可以拓宽我们从"字象"角度考察"诗象""诗文意象或意境"等审美体会。

    2020年11期 No.283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意涵

    李乐霞;李成;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口号,更是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必须具有自身独特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例外。从世界图景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世界看作是一个处于"世界历史"的世界、全球命运息息相关的世界、人类文明和而不同的世界、和平与纷争并存的世界;在思维方式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实践的、整体的、系统的、历史的思维方式,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的继承,也是对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超越,还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思维方式的创新;在价值规范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多元互鉴的人类文明形态以及坚持多样和平的人类发展道路。

    2020年11期 No.28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莫迪亚诺新作研究——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谭颖;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于2019年10月发布了新作《隐形墨水》,作为一名高产的作家,莫迪亚诺的作品一直坚持着寻找与回忆的主题,以其独特的方式揭露历史创伤,并反映出一种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在他的小说里感受到文学与哲学的结合,其精练的语言富有哲思,对人类精神自我的探寻提供了启示性作用。文章通过存在主义视域,结合小说的叙述风格和创作手法等特点分析作者如何揭示存在的虚无,如何在缺席中寻找潜在的记忆,如何生成未来的希望。

    2020年11期 No.283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哲学阐释学视野下翻译过程探析

    赵丹;

    哲学阐释学突破了传统阐释学的限制,可以揭示出翻译过程中文本理解和生成的阐释机制,其理论思想对翻译过程研究发挥了重要效用,涉及语言观、文本理解、译者主体性以及文本理解语境等方面的翻译过程框架构建,并引发对哲学阐释学视野下文本误读的产生和同时代多译本存在及复译等翻译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2020年11期 No.283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旅游理论与实践

  • 黄河中下游沿岸景点汛期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岳瑞波;韩子贵;

    黄河中下游沿岸景点在汛期常常通过关闭来保证安全,这是景区景点和管理者及从业人员、游客不愿看到的,也不希望发生的,但近年来每年到汛期必然关闭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恰好是旅游旺季,也是游客最多的季节,如此这般,会极大地影响景区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如壶口瀑布近年来汛期总要关闭一段时间来规避风险,给景区和相关产业及人员造成较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文章通过对这类景点景区此类现象进行汇总,从黄河中下游沿岸生态旅游景点介绍、黄河中下游沿岸生态旅游景点相关理论、黄河中下游沿岸生态旅游景点汛期高质量发展困境、黄河中下游沿岸景点汛期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来论述,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相关人员及决策者参考,希望景区在汛期所受影响较少,并尽可能减少景区在汛期的损失,同时也为黄河中下游景区的生态旅游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以飨读者。

    2020年11期 No.283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红色旅游研究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2009-2019)

    刘梓汐;罗盛锋;

    红色旅游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领域。文章以中国数据库中近十年的红色旅游文献为数据基础,并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绘制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科学知识图谱,从研究热点、研究历程、前沿走向等方面,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有关红色旅游研究进展做较系统的总结,分析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结论表明,近十年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平稳推进态势。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在红色旅游效应、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红色旅游景区评价与管理等问题上,红色文化、红色旅游资源、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等是高频关键词,同时可以看到相关研究仍存在研究范围相对狭窄、重案例轻理论、还未形成研究范式等问题。今后,从问题出发开展多学科、多技术下的跨领域研究合作,对红色旅游的基本理论进行再归纳,针对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多元利益主体下的红色旅游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重点。

    2020年11期 No.283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5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乡村振兴与旅游

  • 旅游产业扶贫的精准聚焦路径与实践

    周阳;

    旅游扶贫作为我国重要的造血式扶贫手段,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旅游产业扶贫的精准聚焦需要从其适宜区域、主体、产业、资源、保障等各个方面出发,积极打造科学发展模式,凝聚乡村旅游扶贫创新思维,借助乡土文化的优势资源,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开发精神,优化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管理和组织。实现旅游扶贫的精准化要从对象、主体、举措、绩效四个方面出发,围绕精准聚焦,有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与减贫实现。优化旅游扶贫村的发展路径,提出精准识别发展条件,借助科技提升扶贫效果;激发村民参与热情,聚合旅游扶贫智力资源;加强文化服务建设,夯实旅游扶贫文化底蕴;开发特色农旅产品,推进乡村旅游生态振兴;创新基层组织方式,激发乡村振兴组织动能等举措。

    2020年11期 No.283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为例

    杨姗姗;

    文章以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方法,并综合核密度估值法、泰森多边形和最邻近点指数法,研究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空间上凝聚分布;市(州)域上数量分布差异明显;核密度空间分布为典型的多核结构;点密度层级明显;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高原地区,并且主要是沿河流流域及主要道路分布。在此基础上,从民族文化、地形地貌、河流、交通四个方面分析了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2020年11期 No.283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旅游文化与产业

  • 乌镇文化旅游审美特征的形成与反思——审美制度案例研究

    赵敏;

    审美现象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够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关键特征。在当今社会,审美化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趋势,审美与其他社会部门的关联越来越直接和密切。影响审美观念和审美现象的形成和变迁的制度与以往极为不同,且更加复杂。文章以乌镇旅游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审美现象的传统文化旅游兴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考察了传统文化旅游这一审美需要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资本和行政力量对它的形塑,并对审美现象形成和变迁的社会机制进行理论反思。

    2020年11期 No.283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18与19世纪英国文学旅游探究

    曾魁;

    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实践,文学旅游既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参与了文化的塑造。英国文学旅游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兴起并形成一门产业,这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交通技术的革命、宗教的衰落和"欧陆游学"传统是文学旅游兴起的主要因素。文学旅游地方的类型可分为与作家相关的真实地方以及与作品相关的虚构地方。前者包括作家的墓地、出生地和故居,后者表现为一系列想象的"文学之乡"。文学旅游影响了18和19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参与了民族共同体的塑造,并推动了性别空间观念的重构。

    2020年11期 No.283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经管新视野

  •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经济效应——基于对过度金融化的批判

    俞使超;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过度金融化发展是资本逐利变本加厉的鲜活反映,也是资本规模积累加剧的必然结果,这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世界经济体系的变革与危机并存。对过度金融化的批判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比较严重,比如产业空心化、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国家政治金权化等。进一步地,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结构深度强化,比如"二元经济结构"的"洼地效应""马太效应",以及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这预示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必将成为常态。

    2020年11期 No.283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机理、影响因素与效果改进——基于文献的视角

    张堂云;朱良华;

    政府采购被认为是需求侧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历来备受关注。然而,关于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效果却迷失在"促进论""无用论""抑制论"等争议中,限制了政府采购这一政策工具在实践中的应用。鉴于此,本文阐释了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检视了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效果迷失的具体表现,深入剖析了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因素,也正是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实践中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效果迥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效果的政策建议。

    2020年11期 No.283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Big Tech进入金融业:驱动因素、收益、风险特征及其监管

    何淑兰;孙有发;

    Big Tech利用技术和数据优势大规模进军金融业已成为一股潮流,它们在提高效率和促进金融普惠性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风险。文章首先分析了Big Tech进入金融业的起因、规模和结构,然后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方面分析其进入金融业的驱动因素,带来的潜在收益和风险。由于Big Tech具有独特的风险特征,因此在监管当局需要在金融稳定、促进竞争和数据隐私保护三方面进行权衡,本文提出了针对Big Tech监管的相应建议。

    2020年11期 No.283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信用治理:手游企业版权融资的制度面向

    梁振杰;

    手游企业信用状况对传统版权融资具有对获得银行信贷的决定性作用、对权利质押成功的关键意义、信托资金取得的基础和证券化成功的前提等重要价值,而手游企业传统的版权融资模式主要包括银行信贷、权利质押、信托、证券化等形式。目前,手游企业版权融资面临手游企业因自身规模较小所导致的信用较低、手游产品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所引发的信用风险手游行业的市场风险属性极易诱发潜在的信用危机等层面的信用问题。对此,手游企业应从引入解决企业自身信用不足的风投融资、运用直接针对手游产品本身的众筹模式和采取提前确定版权价值的版权保险融资模式等向度,解决手游企业顺利发展必需的资金问题。

    2020年11期 No.283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房地产产业对整体经济产业结构影响机制的研究

    张贺;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撑,其行业发展可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经济产业结构。为了研究房地产对我国整体经济产业结构影响机制,对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文章以我国11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发展为例,说明了影响我国整体经济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对数型计量模型的基本形式,阐述了GDP、进出口、居民消费等对于房地产的影响,实现了模型的实证分析,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规划建议。结果表明,随着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总支出、GDP、居民消费等指标都是呈现上升趋势,该结果与我国经济形式和结构具有一定关系,会对所有部门的国内产出量、中间投入量以及增加值造成影响,且该影响为正面影响。

    2020年11期 No.283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论环境利益的存续状态及其调整机制

    何佩佩;冯莉;

    以法律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实现法律对环境利益的全面、有效的保障,此需要对环境利益的存续状态加以区分并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调整机制。目前我国环境利益总体上处于弱保障的状态,若想构建"以环境利益的强保障状态为主、弱保障状态为辅"的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环境利益法律保障体系,建议应同时从立法、司法两个层面着手。在立法层面,建议应明确确认环境利益及其优先保护原则、围绕着环境利益的保障展开法律制度的构建并应进一步完善环境利益的强保障手段。而在司法层面,建议应致力于推动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实质性构建、司法队伍环境素养的实质性提升以及环境司法经验的立法化总结。

    2020年11期 No.283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民法典》显失公平制度立法与适用的完善——基于《民法总则》颁布以后若干司法判例的分析

    冯辉;靳岩岩;

    显失公平是我国《民法典》中的重要制度。《民法总则》改变了《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相关制度设计,将乘人之危纳入显失公平制度并明确了主客观要件相结合的认定规则,后该制度在《民法典》的总则编得到进一步确认,具有重要的法理意义。但从《民法总则》颁布后的司法实践来看,显失公平制度在构成要件、裁判思路和救济方式等方面尚有不足。从鼓励实质公平和提高交易效率的角度出发,应通过制定专门司法解释和发布指导性案例的方式,在实体规则层面确立主观和客观构成的双要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细化时间要件,适当扩大主观要件的认定情形,促进主观要件认定与客观要件认定的有机结合,并以合适的方式逐步恢复显失公平合同的可变更救济。同时在司法适用层面统一裁判思路,发挥指导性案例的作用并鼓励法官合理裁量。

    2020年11期 No.283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工伤认定行政案件中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困境及司法表达

    谭秋勤;

    法官的裁判是建立在全面客观了解案件事实的前提下,准确地解释、适用法律,从而作出合法、合理的结论。大量不确定法律概念存在于工伤认定行政案件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文章从探究与工伤认定有关的不确定法律概念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了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表现形式与类型,从行政机关内部、审判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审判机关内部三个层面考察了当前工伤认定行政案件中不确定法律概念审查面临的困境,进而明确了从宪法为本、立法目的指引、社会生活一般观念、综合关系平衡等四个维度对工伤认定行政案件中不确定法律概念进行解释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提供参考。

    2020年11期 No.283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弱”法律人工智能研究的逻辑起点

    孙培福;付卓然;

    人工智能理论已经发展了七十年,较之更晚的法律人工智能也有五十年历史。但是国内对于法律人工智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随着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推动,法律人工智能在我国实务中的发展呈现一种加速度的态势。因此,当前理论界应该对法律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予以重视。首先要准确厘清法律人工智能的基本内涵,明确法律人工智能的定位是辅助增强人类。要在立足于"弱智能"的基础上,建立研究法律人工智能的逻辑路径。此外,对于法律人工智能的研究不能止步于现象评判,而应当能够深入到技术理论层面,突破传统法学理论的范畴。

    2020年11期 No.283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人文家园_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 论贫困治理中的“同情信誉”——基于情感社会学的同情理论

    侯秀丽;

    从情感社会学的同情理论来看,扶贫的过程也是他人向贫困者表达同情情感和贫困者接受同情情感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扶贫对象的同情信誉至关重要,影响着扶贫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文化规则对同情获得者提出的不同要求,同情信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忠实性同情信誉、有限性同情信誉和互惠性同情信誉。分析三种同情信誉的内涵及其在扶贫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同情信誉的提升途径,对促进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0年11期 No.283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当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冲突事件及其有效治理

    雷江平;

    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其中,企业劳动关系冲突是最为突出的一种社会冲突,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较大影响。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冲突的发展趋势,从争议内容和制度规则两个维度来划分劳动关系冲突事件类型,并提出了企业劳动关系冲突事件的治理对策,对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突出风险,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一定意义。

    2020年11期 No.283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人文家园_语言与文化

  • 新时期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牛家儒;张晓明;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在"国家在场"语境下自上而下实施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为回应市场化的冲击及国家力量的介入,民族地区需要采取适度的和多样化的调适和重构策略。同时,新时期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把握好权力主体与文化主体平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兼顾保人与保文化三个关键问题。

    2020年11期 No.283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以广西来宾市为例

    韦凤云;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文章通过对西部经济欠发达的新建城市——广西来宾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必要性、问题、措施、成果、成效、经验和启示、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寻总结规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持久地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020年11期 No.283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地方”的营造:以侗寨鼓楼为中心

    刘梦颖;

    在侗寨,鼓楼是"地方感"的载体,侗族人通过营造鼓楼来修复或重构人地关系,融混了权力话语与情感意义的双重动机。以鼓楼为中心的"地方"营造行动,在历时性层面上源自鼓楼功能与意义的不断生产,在共时性层面上源自侗族人的情感认知、仪式信仰和文化主体性建构,伴随着集体记忆更替、主体话语和权力交接以及空间秩序重组。

    2020年11期 No.283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影视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解读

    刘阳洋;

    新时代影视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做到坚持创作主体与共享主体的统一,辩证把握"人民需要文艺"和"文艺需要人民"的有机关系;坚持价值标准与期待标准的统一,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时代诉求;坚持市场要求与人民要求的统一,理性看待市场要素的积极作用,有效借助市场要素的支撑作用,科学运用市场要素的激励作用,将影视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属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辩证式地统一到影视创作的全过程中,让影视作品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地融入社会历史叙事进程,让影视作品更有声、更有力、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

    2020年11期 No.283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艺术与设计作品

  • 于英丽作品

    于英丽;

    <正>~~

    2020年11期 No.283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足·生活馆

    钟国燕;

    <正>设计说明:本标志以书法"足"取材,体态优美,体现书法特征,标志以六边形为外形,寓意稳定、和谐。"足"意为"满足",代表最高端,令生活充满惊喜与幸福,足为之满意。

    2020年11期 No.283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图片学术书评

  • 中小企业营销中的策略选择——评《中小企业营销提成设计实务》

    李静;

    <正>由弗布克管理咨询中心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小企业营销提成设计实务》一书,构建了全面细致的关于中小企业的营销方案,具体设计出其营销提成的指标和管控机制,有利于方便读者更好地掌握营销提成的方案设计的重要之处。该书整体内容的研究不仅适合作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工作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培训机构人员的参考用书。

    2020年11期 No.283 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课程思政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的作用——评《立德树人——高校生活德育实践》

    韦阳;

    <正>生活德育是以生活为起点的德育,生活既是德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德育的根本途径,更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对于高校生活德育而言,其要培养的是具有建构真善美生活能力的德性人,使人过上真善美的幸福生活。由朱美燕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立德树人——高校生活德育实践》一书,分析了高校生活德育实践的理论和活动,不仅为高校培养德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当下十个优秀的生活德育实践活动作为研究方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020年11期 No.283 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知识问题的教育社会学新转向——评《把知识带回来——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到社会实在论的转向》

    肖成林;

    <正>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为了解决知识发展中社会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张力、防止知识的相对主义,同时避免知识的绝对论,由英国学者迈克尔·扬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把知识带回来—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到社会实在论的转向》一书,不仅为教育学提供了新的知识基础,同时也为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赋予了更加广阔和深厚的空间。社会教育学在认识论下的本质探讨。该书以教育知识社会学为切入口,

    2020年11期 No.283 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1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评《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研究》

    徐成;

    <正>由肖灵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研究》一书,架构了红色文化传播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和资源传播的内在要求,力图整合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管理,在高校内部建构红色文化发展机制。秉持问题意识,研究思路清晰。该书基于国内外关于红色文化传播的理论著述,搭建了完整严密的逻辑框架,寻求了高校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播的契合点。

    2020年11期 No.283 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跨国资本流动对各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评《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陈格;

    <正>由崔远森编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一书,将着眼点放在各国宏观经济发展上,探讨了跨国资本流动对经济造成影响的作用机理,着重分析了跨国资本流动与经济领域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了跨国资本流动的特点,提供了跨国资本流动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对的有效路径。完整的理论框架。该书在现实背景下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关于跨国资本流动的相关理论观点,建构了完整的逻辑框架,介绍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新进展。

    2020年11期 No.283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音乐教育的哲学依据及思考——评《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秘——雷默文选与反思》

    周友良;徐珍红;周展旭;

    <正>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在文化教育中地位卓著。个体音乐素养直接关乎审美素养,人格健全发展以音乐教育为重要前提。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体美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何开展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意义所在、音乐教育价值重构等成为学者探讨的重要问题。由美国学者贝内特·雷默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秘——雷默文选与反思》一书收录了雷默所写的二十四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雷默生前所发表的重要音乐理论著述,

    2020年11期 No.283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学视角下当代羌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评《羌族文学史》

    周正;

    <正>羌族文学史如何发展起来及羌族文学地位如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由李明、王康、梁银林、徐希平和林忠亮编著、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羌族文学史》一书,追溯了羌族文学的发展,对羌族文学进行分期并按照阶段进行重点论述。该书架构了以时间为线索的论述结构,按照历史顺序寻找文学延伸的源头,并以此为根本分析了不同文学样式的作品,阐释了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性,给予了羌族文学作品正面评价。该书深入剖析了羌族作者的书面文学创作,弥补了民族文学研究在这一学科的空白。

    2020年11期 No.283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人为本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开展——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务》

    胡圣知;

    <正>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推进,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已迫在眉睫。由许国彬所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务》一书,不仅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务提供了新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启发意义。以人为本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解读。该书主要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这是高校党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0年11期 No.283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文本细读的庄子哲学探微——评《庄子哲学研究》

    石真龙;刘允;

    <正>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也是学派中最受推崇的哲学家之一。国内外学者有感于庄子作品,纷纷著书立说,试图用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等概括庄子的哲学。庄子哲学本相为何、思想内核为何、当代价值为何,这些都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由杨立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庄子哲学研究》一书,将《庄子》内篇作为研究基础,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探究了庄子哲学,还原了庄子名篇中的人物,剖析了庄子哲学概念的层次,抽茧剥丝般提取了《庄子》内篇的理论内核。复杂的庄子哲学在细致笔触中得到解读,读者能够体悟庄子哲学背后的人性本真。

    2020年11期 No.283 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吸纳——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民族主义》

    田梓彤;张依萱;

    <正>民族主义存在鲜明的两级特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对民族主义积极因素进行借鉴吸收,而对其消极因素则采取批判的态度,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由王希恩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民族主义》一书,主要对与民族主义相关的历史进程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对民族主义的基本立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为广大读者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民族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提供重要参考。

    2020年11期 No.283 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