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

名家访谈

  • 传统“和谐”精神的认识与反思——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杜道明教授访谈

    杜道明;唐彦临;

    "和谐"是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本精神,这不仅表现在古往今来的各种艺术形式中,更表现在社会文化思想方面。儒道释三家的美学追求对和谐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最终形成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情理和谐的根本精神,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与西方的和谐意识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追求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伦理的、心理的、内容的以及审美关系的和谐。和谐精神内在矛盾的二重性,必然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二重性,它既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也造成了民族性格当中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一面。

    2020年12期 No.284 3-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名家特稿

  •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精神产生的基本条件

    杜道明;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精神的产生,与中国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国先民的黄色崇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古典的阶级斗争以及中国人素朴的辩证思维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是这些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基本条件,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和谐的根本精神。

    2020年12期 No.284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艺术与设计作品

图片学术书评

  • 新媒体艺术与科学艺术的融合——评《科学艺术传承创新:科学与艺术融合之路》

    李国顺;

    <正>科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还会在相互验证中保证双方发展的正确性与实用性,因此能称之为"科学艺术"的事物一定经受了重重磨练和考验并最终得到了认可。新媒体艺术是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体,而对新媒体艺术与科学艺术的融合研究实质是寻找新媒体艺术发展成为"科学艺术"的道路。由北京联合大学编写、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科学艺术传承创新:科学与艺术融合之路》一书,汇集了多篇探讨"科学艺术"的优秀文章,可为新媒体艺术与科学艺术的融合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2020年12期 No.284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风俗文化与先秦两汉文学的融合发展——评《风俗文化视阈下的先秦两汉文学》

    刘允;石真龙;

    <正>《风俗文化视阈下的先秦两汉文学》是由昝凤华编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以先秦两汉文学为研究主体的书籍。该书主要从风俗文化视阈探讨先秦两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系统阐述了风俗文化对先秦两汉文学的影响与关联。该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为风俗文化与先秦两汉文学作者及其创作活动,包括先秦两汉文学作者对风俗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与风俗文化与先秦两汉文学作者之创作活动两个小节;

    2020年12期 No.284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的因素分析——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第2版)》

    邢建丽;

    <正>钟谷兰和杨开联合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第2版)》一书,共九个单元,分别是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兴趣探索、性格探索、技能探索、价值观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决策与行动计划以及求职、简历与面试和生涯规划管理。一是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时代发展、就业市场变更等发生变化,比如会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等在计算机技术不断革新的情况下对原先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

    2020年12期 No.28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1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众文化价值观与高校学生价值共识的融合方式——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

    孟成华;

    <正>陶东风,孙士陪,胡疆锋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一书从文化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大众文化价值观的生成、传播和接受机制及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分类、价值观的当代比较等方面,对我国大众文化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究。全书运用大量文献资料,结合"主旋律"电影、家庭伦理题材影视、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及红色经典的重拍等文化现象的典型案例,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集中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在目前的大众消费时代所遭遇的"红色空壳化"、傻乐主义与反智美学等各种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2020年12期 No.28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科德育在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的地位——评《“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学科德育研究》

    呼和;张红霞;

    <正>由张蕊所著的《"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学科德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一书,总结归纳了学界关于学科德育与立德树人的相关理论,架构了完整的理论阐释框架,阐述了"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学科德育的新要求与新变化,提出了小学学科德育工作的重要策略,指引了德育发展的方向。深入的理论探讨。该书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当下我国学科德育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存在思想认知不够、活动内容不足、教学设计陈旧、受到网络影响等情况,导致小学德育收效甚微。

    2020年12期 No.28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1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意义及对策——评《高校科研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欧喜军;

    <正>《高校科研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是一部科研管理的论文集,包括十八篇论文,主要是围绕高校科研能力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对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具有深刻的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文集中的每一篇论文都是针对科研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最现实最基础的问题,从实践选题入.手,进行理论性与系统性的探讨。如《以人为本与研究型大学建设》讨儋论了建设和发展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应采用与以人为本理论紧密结合的方法。总体来说,该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都具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典型事例,我们可以从中快速找到相应的对策及方法。

    2020年12期 No.28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评《文学课程教学与文化传承》

    秦国庆;

    <正>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主要涉及课程知识、基本能力、综合素养等问题,这需要教育者基于该文学课程的实际状况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模式。由宗志武编著、辽海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课程教学与文化传承》一书,基于当前高校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教学方式、树立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等有效路径。《文学课程教学与文化传承》全书共包括八章。第一章主要是对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0年12期 No.28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评《高职思政云课堂理论与实践》

    魏萍萍;卢希;

    <正>由郑盼盼编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思政云课堂理论与实践》一书,立足互联网时代背景展开讨论,提出了高职思政教育引入云课堂的观点,创新性地建构了云课堂理论与实践体系,并深入探究了高职思政云课堂教学模式,为推动我国高职思政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首先,本书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展开,架构了完备的论证体系。本书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发端,

    2020年12期 No.28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吴莎;孙玮;

    <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立足时代背景全面论述了高校教育的关键问题,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引了正确方向。专业的学术视角。本书首先站在学生角度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及对大学生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详细论述了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外部视角的自我认知能力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不仅如此,该书还发现了当前学者在解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包括职场内涵的当代分析、职业选择的意义等。

    2020年12期 No.28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素质提升路径探讨——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素质建设》

    夏丹;

    <正>在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应将大学生培养为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兼备的综合性人才。由纪德尚教授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素质建设》一书,就新时代后高等院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思考,详细介绍了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大学生的能力及素质进行提升。结构分明,逻辑清晰。该书共有二十章内容,前三个章节从整体上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提出的基本命题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所产生的问题,

    2020年12期 No.284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博导新论

  • 农村精准扶贫效果评估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基于对文献关键词的共词网络分析

    何植民;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为全面把握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效果评估的研究现状,准确判断当前研究热点及农村未来脱贫效果评估研究趋势,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近六年(2013-2019)①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效果评估"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扶贫成效""贫困人口""金融扶贫""指标体系"等方面,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系列研究成果。但研究也发现存在研究深度不够、重宏观理论轻微观实证、重经济扶贫成效轻能力脱贫、研究方法不够丰富、指标构建欠多元化、信息公开化程度低等问题。推动研究主题的丰富化,评估程序的规范化,评估研究的实证化,评估结果的公开化以及如何提升可持续脱贫能力与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等,成为精准脱贫效果评估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2020年12期 No.284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9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马克思《大纲》在西方的流传与再发现

    孔智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在西方的流传堪称传奇。在经过"百年孤独"之后,这一文本于20世纪60年代起迅速在西方赢得广泛关注,并引发阅读《大纲》和再访马克思的热潮。毫无疑问,《大纲》已经深深介入、影响甚至重塑我们对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讨论。回溯《大纲》在西方的流传史,它的问世、传播和解释受到左派知识分子的直接影响,后者不同的实践与理论需要构成了对《大纲》的多元解释。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反思《大纲》研究,特别是对西方视野下的相关观点与论断保持批判态度与理论自觉意识,深化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2020年12期 No.284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胡江华;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基于对近代唯心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唯物史观贯穿于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过程。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四个发展阶段的逻辑演进和对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与共同体形成相互依赖关系的论述构成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三个维度。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三个内在规定性:在哲学立场上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在发展阶段的实现路径上需要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价值目标上需要实现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并迈向"真正的共同体"。

    2020年12期 No.284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下载次数:1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正确义利观的国际表达与传播

    武小平;

    正确义利观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外交理念,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外交表达;与新中国外交一脉相承,是新时期外交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重大场合提及正确义利观59次,秉持这一理念我国努力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加强合作,着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积极拓展与拉美、太平洋岛国、大洋洲和欧洲国家的互利合作关系,倡导义利相兼、义重于利的大国与小国相处之道,推动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未来我们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元首外交"为主渠道,丰富宣传主体、拓宽宣传渠道;立足发展中国家,让正确义利观成为世界共识。

    2020年12期 No.284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旅游理论与实践

  • 基于旅游政策经济效应评估模型的空间分异研究

    齐天锋;

    文章主要基于2009-2019年的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和旅游政策要素,建立基于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多元线性回归评估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法和协整关系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旅游制度性政策和旅游措施性政策的相关系数。根据31个省市区旅游政策经济效应水平,利用最佳自然断裂点分级法,通过旅游政策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旅游制度性政策、旅游措施性政策与旅游经济收入均有正相关性,地区间旅游制度性政策和旅游措施性政策经济效应差异很大,在我国空间地区范围内总体呈现两极分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同的旅游政策在不同的地区效果不同,在不同的地区需要制定有针对性、有效的旅游政策,对未来旅游产业和市场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理论参考意义。

    2020年12期 No.284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绿色发展观指引下生态旅游资源循环与保护的法律问题

    张红显;

    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旅游活动的开发中,种种矛盾与隐患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今在党和国家绿色发展观的指引下,生态旅游资源的循环与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也是其产业实践的主要目标。不断地研究和完善生态资源循环与保护的法律问题,加强有关生态资源的法律制度建设,既能够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与准绳,又能体现其为完成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价值。

    2020年12期 No.284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8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旅游时空_乡村振兴与旅游

  • 自媒体时代我国乡村旅游国际营销模式构建

    马婧杰;

    旅游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乡村旅游借助自媒体进行市场营销来走进国际市场成为可能。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乡村旅游在使用自媒体进行国际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乡村旅游国际营销对自媒体的理解不到位、语言和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困境、自媒体使用和维护不足、自媒体宣传内容设计和制作粗糙等,然后提出了构建乡村旅游国际营销的产品研发模式、加强乡村旅游国际营销自媒体运营人才培养、融合乡村旅游国际营销多媒体渠道的营销新模式,以期提高我国乡村旅游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020年12期 No.284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下载次数:1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实证研究

    徐淑红;

    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理念下,中国乡村旅游业是促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中国200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呈现U型关系。乡村旅游业发展早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上下游产业配套尚未成熟,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负向的制约作用;随着乡村旅游业的成熟,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后期呈现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的经济效应不仅体现在自然资源的禀赋,更重要的是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发展水平,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密切相关。东部地区的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于中西部,因此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东部大于中西部地区。

    2020年12期 No.284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3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6 ] |[阅读次数:3 ]

旅游时空_旅游文化与产业

  •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传播机制——以广西为例

    卞之峣;杨荔斌;

    旅游与文化传播紧密的内在联系推动着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而传播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旅游文化传播跨区域性更明显、旅游文化创新性更直接、旅游文化传播持续性更强。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广西存在着旅游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不足、旅游文化品牌较弱、旅游文化市场拓展错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塑造旅游文化品牌,不断开拓旅游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积极融入主流文化,为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传播机制提供现实参考。

    2020年12期 No.284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下载次数:1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游客感知与文化认同:西部旅游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杨慧敏;姜海涛;

    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西部旅游开发中构建旅游吸引力具有重要价值。当前我国西部旅游开发中仍存在资源利用与保护不均衡的情况,阻碍西部旅游的产业现代化进程。文章以游客感知为核心,探索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同步而行,既是现代旅游产业在游客"文化求异"基础上推进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也是西部旅游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石。

    2020年12期 No.284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2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经管新视野

  • 从“科层逻辑”转向“协调机制”——金融监管组织结构改革的一个理论阐释

    张衔;钟鹏;

    不完全契约理论把监管机构之间的不同组织结构视为不同的协调模式,监管机构之间地位完全平等的自由协调模式可视为一种类似于市场的协调机制,统一监管可视为一种以命令和权威为特征的科层式协调模式,介于两者之间可视为某种中间组织协调方式。简单的监管机构合并改革只是将原先监管机构之间的不协调转变为合并机构内部的不协调,金融监管组织结构改革的核心不是"科层视角"的机构分合,而是如何增加金融监管的协调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当前我国增强监管机构性的最佳组织安排。

    2020年12期 No.284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9K]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电商交易平台价值共创组态研究:一项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杜华勇;滕颖;王汝平;

    互联网时代,电商交易平台以高效便捷的服务吸引着无数用户加入,通过线上交易和互动共同创造价值,电商交易平台价值共创亦成为学界探讨的核心话题。文章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研究了电商交易平台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和构成组态。研究发现,电商交易平台价值共创过程存在非对称因果关系,平台对话和用户参与是推动价值共创的关键因素。同时,电商交易平台存在平台联动型、社群引导型两种促进价值共创的组态,以及设计贫乏型抑制价值共创的组态。本文研究深化了平台价值共创理论,为电商平台价值共创模式识别和类型划分提供新的参考。

    2020年12期 No.284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6K]
    [下载次数:10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金融发展的减污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经验

    蔡濛萌;薛福根;

    文章在EKC理论的基础上,将金融发展的减污效应划分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的综合作用,并选取2003-2018年的全国样本数据及东、中、西部地区相关省级面板数据资料,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对影响我国金融发展的减污效应的各变量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样本数据下的金融发展水平提升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有效降低了污染排放水平,改善了环境质量;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降低了污染排放水平,人均GDP的增加加剧污染排放;金融发展水平提升有效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适当强化环境规制可以实现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不同之处在于金融发展导致污染排放加剧,并且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剧并未显著刺激政府强化环境规制或提升居民环境质量诉求。由此得出政策启示:一是要继续推动金融发展减污效应的实现;二是运用相关市场调节方法和政策工具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降低污染排放作用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是更加关注金融发展减污效应的区域异质性,加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绿色化导向。

    2020年12期 No.284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一带一路”企业执行境外EPC项目涉税考量及规划

    杨勇;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基本上都是由中央企业来完成的,中央企业作为践行"海外优先"发展战略的排头兵,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国内原有的增长模式,其核心是通过对外基建投资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出口,而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境外EPC项目,对外工程承包项下货物(设备)或物资出口,对拉动国内设备制造、原材料生产等相关产业出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走出去"企业在实际执行境外EPC项目的过程中,在相关设计服务、离岸采购、境内采购出口、离岸服务等环节,将面临东道国(所得来源国)、中介国、居民国三重征税的负担。因此,如何熟练掌握全球税务规则及东道国、中介国税收政策,利用税收协定避免双重征税,是每一个要走出去的企业及财务人员必须考量的问题。本文以某中央企业所属二级工程局在执行柬埔寨王国某EPC项目实务为案例,对相关涉税事项进行合理前瞻性规划,对相关涉税风险如何应对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切实提升财务人员运用国际税收政策及海外税务管理能力,助力"一带一路"企业海外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2020年12期 No.284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0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公众舆论认同差异化及其根源——基于CGSS数据调查的实证分析

    钟镇江;彭剑啸;

    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认同的特质化倾向愈发受到学界关注。但长期以来,主流学科在公众舆论研究中都以试图挖掘公众舆论的工具价值为出发点,忽略了对本质问题的思考,文章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并用CGSS数据对公众舆论议题结构与认同度分析发现,国内公众在系列舆论议题中存在明显的认同差异;而对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社会化差异程度在大多数政治社会议题上对公众的认同态度具有显著影响,相对而言政治化程度、生活满意度对其的影响力较弱,但在政治议题中的影响力,较前者更广泛和稳定。

    2020年12期 No.284 93-9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9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对恶势力实践问题的实证分析及应对举措

    刘东阳;石魏;李超峰;

    黑恶势力严重危及我国政权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以及公众权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应对之策具有必要性、及时性。但专项斗争立法及司法层面面临诸多诘问,主要表现在恶势力及"软暴力"认定标准模糊、裁判文书关于恶势力表述不一致等问题,对此,应从恶势力立法本意出发,结合立法、司法解释、审判实践,建立从形式认定到实质排除的认定标准,明确组织特征、行为特征、危害性特征的判定因素,并建立特殊情况的排除机制。对恶势力中"软暴力"的界定应结合行为次数、行为方式、组织性、危害后果等因素综合而定;裁判文书中关于恶势力的表述,应结合不同诉讼阶段、不同部门诉求区别对待。

    2020年12期 No.284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1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科学≠确定:司法鉴定意见本质的再认识

    谭趁尤;郭华;

    司法鉴定意见能够作为证据源于鉴定本身的科学性认识。然而,科学性认识时常呈现不同结果。这种不同结果不仅会引发司法鉴定争议,还衍生出对其科学性的疑窦。科学并非一定是绝对的真理,科学性也不能完全等于确定无误,因为科学性是通过"可证伪"获得的,这是科学固有的本质属性。鉴定是指具有专门知识的人针对专门性问题,运用科学知识依据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程序作出判断意见,其判断蕴含不确定性。如果鉴定本身符合科学要求,即使鉴定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也不失其科学性的本质内涵,在未被证伪前依然能够支撑起可信性并获得权威性。司法鉴定意见只要符合科学本身的性质和规律,就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选择具有科学性的司法鉴定意见作为证据就具有程序上的正当性。基于此,司法实践不宜纠缠鉴定的确定无疑,也不应要求鉴定人予以证实,而只要质证不能证伪,则可作为定案根据。司法实践也不应将符合科学性的鉴定意见出现偏差作为追究鉴定人和采用者责任的唯一依据。

    2020年12期 No.284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3K]
    [下载次数:1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技术理性视阈下的网络信息法治路径探析——以美国技术理性考察为例

    李涛;

    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变革着经济和社会结构,其中技术话语和资本话语改变着传统时空中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多元价值社会中新矛盾迫切地需要系统梳理和制度回应。通过梳理美国网络技术中立核心命题,将其纳入西方科技史沿革中进行话语考察,以网络中立和技术中立关涉命题作为考察基点,多学科三维视角中分析并厘清信息法治考量之作为科技本体、话语载体、利益表达,阐明其中立边界。探索网络安全制度及话语表达机制,控制资本话语对网络科技的负面影响,渐进式搭建技术和资本控制的规范体系,加强行业伦理和基础研究,以使民众在网络社会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2020年12期 No.284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海洋环境污染犯罪刑事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陈远航;赵微;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海洋环境所承受压力日趋严峻,生态环境受损同时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目前我国刑事立法及所缔结有关国际公约尚未能达到预防和惩治污染犯罪的预期,为了改善现状,更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通过增设污染海洋环境罪的方式,完善我国刑事立法,明确污染海洋犯罪的构成要件,提高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同时增强国际间合作,发挥刑罚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中应有的惩治和预防功能。

    2020年12期 No.284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4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人文家园_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 应急志愿服务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梁丽;代玉启;

    近年来,我国的应急志愿服务展现出反应迅速、参与度高、开展有序、领域广泛、组织多元、对接精准、管理专业、宣传到位等显著特征。在应急志愿服务中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协调功能,需要正确思想的引领,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需要明确志愿服务的方向和要求,需要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2020年12期 No.284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4K]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的真相:国际政治经济的结构性固化

    洪领异;

    文章旨在消除全球化的幻象,即现有的全球化现象在本质是一个由利益分配极度不均的集体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文章将讨论特定群体(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谁是赢家和输家;其次,文章将选取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对于全球化的不同程度的体验;最后,文章将试图揭示全球化只是一种看起来可以普遍适用的论断。一直以来全球产业链的等级毫无变化,以西方国家为首的发达国家仍然是不容置疑、不允许被他国挑战的。全球化作为一种运动或变革不是"普世化"的现象,而是极具选择性的活动。

    2020年12期 No.284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9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与治理

    王婧漪;

    人工智能在20世纪50年代得以兴起,却以惊人的速度得到了发展与应用,在短短几十年的演进过程中不仅给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动力,同时也对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些耀眼成绩的背后也的确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当前以至于未来我们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020年12期 No.284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下载次数:17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人文家园_语言与文化

  •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

    蒙岚;

    作为本科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研读现有文献和教育部指导文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通过对6名大一、大二本科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从学生角度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形式,即通过故事、合作学习和评价促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TPS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

    2020年12期 No.284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2K]
    [下载次数:5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9 ] |[阅读次数:0 ]
  • 博物馆戏曲展演及未来

    陈述知;

    传统的博物馆展陈以静态的古物展陈为主,现代博物馆展陈方式趋于多元化。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范畴,与非遗特质相适应的活态展陈进入实践阶段。南京博物院非遗馆通过戏曲展演实践,探索了作为活态展陈"展品"的戏曲的遴选标准和策展形式。尝试在戏曲剧目、展演团队、展演形式等方面设定遴选标准,并策划了日常展演、专题展演、品牌展演等多种形式。为解决戏曲展演中的遴选、策划和运营中的现实问题,应该明确戏曲展演的入馆定位和价值导向,还应该对戏曲展演依托博物馆平台的多元化发展进行探索。

    2020年12期 No.284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2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吴灿;王梦琪;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一批学者对于农史古籍的整理。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际上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及GIAHS项目的启动,国内学术界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价值功能、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梳理,能够呈现出这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对当下更好地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有所裨益。

    2020年12期 No.284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2K]
    [下载次数:18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人文家园_教育新探索

  • 短视频时代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及建构

    沈郑;王杰;

    二十一世纪,青少年已然是当代名副其实的网络世界"原住民"。虽然他们的网络使用普及率高,但总体网络素养得分不高,所以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当代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19年,短视频成为青少年上网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在此背景下,文章从艺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这三个维度,采用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探讨短视频作为新兴媒体传播方式是如何培育青少年的艺术人文素养,建构短视频美育的基本框架,为今后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2020年12期 No.284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3K]
    [下载次数:1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实验政治学的缘起及研究方案设计

    李柯柯;马华;

    为克服传统观念中社会科学的"解释不清晰""无法预测现象发生"等作为"软科学"的缺点,实验的研究方法逐渐被引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尽管传统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已经从偏重于制度解释、价值分析发展到现有的实证研究,但采用更具科学价值的实验性研究仍然较为匮乏。进入21世纪以来,政治学科由于其知识传统和学科差异,实验方法呈现出高关注、低总结、低发表的态势。文章意在阐述在一场实验型政治学研究过程中,如何设计和确定合理的研究方案并顺利实施,达到实验过程的可量化、可复制、可预测、高信度等目的,以期丰富完善和发展政治学实验研究方法。

    2020年12期 No.284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5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