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

名家语丝

  • 系统论视角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刘人怀院士访谈

    刘人怀;文彤;闫婷婷;

    刘人怀院士结合旅游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出旅游工程学的概念,强调以系统论的视角去重新认识旅游发展,对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组成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问题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试验、实施,以便最充分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最合理、最有效、最经济地实现旅游系统的整体效益优化。本次访谈,刘人怀院士向我们介绍了这一研究理论思路,针对旅游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与建议,同时对新一代的旅游研究人员提出了期望,并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2014年11期 No.211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4 ]

博导新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文化基因

    鲁品越;

    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中直接产生的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与价值观念,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以大河流域水利灌溉系统为纽带,以世代定居的农耕社会为细胞的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以及为捍卫自己的家园的浴血斗争,产生了中国以"家国一统的爱国情怀"为轴心,以"坚守原则与维新图变的向上意志"为精神动力、以"实事求是的实践理性"以及"中和有度处事法则"为基本态度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构,其作为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灵魂中,融入到引领当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成为这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魂。

    2014年11期 No.211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9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4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创立及其未来使命

    吕元;李海峰;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当代中国人对中国社会现实和变革思考的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人发现的前人未知的规律性的理论概括和表达,其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实践基础。其理论成果体现出其急切反映和回应社会问题的主动姿态,用思想引领中国发展,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等特点,未来必须走综合创新的发展之路。

    2014年11期 No.211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4 ]
  • 明分使群——荀子论个体道德认识与社会管理

    陈默;

    荀子认为,个体道德成熟的标志是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群"性并懂得如何归属于既定的群体。因而,"如何群"是个体在道德认识过程中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他提出"明分使群"用以解决这一问题,"群"通过"分"、"义"和"乐"等来完成。"群"既是个体道德成熟的标志,也是达致良好社会管理状态的必要条件,两者相辅相成。

    2014年11期 No.211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72 ]
  • 面向中国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三维考量

    路向峰;

    面向中国现实问题,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最为切近地实践基础。物质文明在体制选择和现实生产力的矛盾对接中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影响是根本性和原生性的;政治文明在制度设计和政治生态上体现着执政党的核心价值取向,其实现程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键所在;文化是意识形态最为主要的现实载体,中华文化整体软实力的提升和马克思大众化的推进是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文化路径所在。

    2014年11期 No.211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3 ]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消极影响及应对

    李前进;管新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范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有其特定的内涵外延,必须在予以科学厘清的基础上,探究坚持道路自信的多维依据,分析干挠道路自信的影响因素。近年来影响广泛、备受诟病的新自由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形成了鲜明观点、并提出了相应的举措,这些主张和政策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其带来的冲击和消解,必须积极探寻科学有效路径,要立场坚定、理论清醒、积极应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并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强化道路自信。

    2014年11期 No.211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4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构成要素

    刘雁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集中反映,它是在吸收和借鉴中西方法律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殊环境和体制而形成的。因此,我国的法治文化拥有其它法治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殊的要素,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与中国法治实践相匹配的法治理念、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以上三个要素分别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法治理念以及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诠释了法治文化中的中国特色。

    2014年11期 No.211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4 ]
  • 包容性发展:和谐亚洲的理性选择

    李大阳;

    在经济衰退的大国际背景下,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远未消除,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整体复苏艰难曲折——这对形势复杂且屡添变数的亚洲来说,维护和平、促进经济复苏与区域一体化更是任重道远。包容性发展作为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被正式提出,阐述了中国等亚洲国家对现实区域发展的理性选择,表达了在亚太地区倡导推广更为公平共赢的新发展方式的价值诉求。把握包容性发展的实质内涵,倡导包容性发展方式,对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互利合作、摆脱危机困境而实现经济复苏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2014年11期 No.211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1 ]
  • 汉字安全问题及相关对策探析

    陈琴;

    文章从维系民族融合、重塑国民自信、构建国家认同、推动周边外交四个角度讨论了"汉字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并结合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当前"汉字安全"面临的诸种严峻挑战,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加强"汉字安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14年11期 No.211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经济新视野

  • 人力资本累积、出口贸易模式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新古典理论与新增长理论的比较分析

    王菲;

    文章分别基于新古典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从结构视角实证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累积和出口贸易模式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国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贸易部门是相对低效率的,但是它仍然对经济其他部门产生了正的外部性影响,并进而通过规模报酬递增和部门间生产率差异刺激了经济增长;物质资本是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而人力资本则主要通过与出口部门的交互作用来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中国应当加速实施人力资本培育和发展战略以及出口贸易模式全面转型战略,并努力实现两大战略的协调发展。

    2014年11期 No.211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96 ]
  • 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的行为影响

    承恺;

    艺术与文化产业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行为一样,在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与社会经济消费指数,社会消费结构,以及平衡社会储蓄率都存在着价值行为和影响。在经历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现有的宏观经调控政策已处于了体制转型期,GDP的高速增长放缓,储蓄额居高不下,人均消费水平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进出口以及对外贸易形势也不容乐观,为应对各种危机的挑战,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大国有必要也必须做出调整。文章从艺术与文化的角度,对当前社会中国经济总体特征的成因分析,重点关注社会消费群体,文化产业企业和政府分部门的创意产业规划以及国民收入的份额比重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向消费转向的影响,从开放的视角对艺术产业行为影响以及有效社会消费率到资本积累再到高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机制进行探讨。关于中国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为特征现状和影响的分析,则主要运用宏观经济学内外平衡理论和调控政策分析法,结合艺术与文化产业的特色,分析经济运行的变化与经济政策的联系。

    2014年11期 No.211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5 ]
  • 广西经济结构调整的难点与对策

    陈禹静;

    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抓住全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有利时机,最大程度地释放广西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及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广西经济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广西经济结构存在产业关联度低、企业集聚弱、投资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层次不高等调整难点,进而提出要着力形成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提升、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结构不断合理的广西经济结构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2014年11期 No.211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9 ]

管理学与企业发展

  • 同城化概念及其界定问题探讨

    徐涛;魏淑艳;王颖;

    概念的科学界定是相关理论发展的前提。正确认识同城化之背景是其概念准确定位的基础。同城化的实施是空间相邻的二个或几个特大或大城市增强区域增长极竞争力、破除大城市弊病、便利跨界活动以及消除跨界负效应的结果。在此定位之上,考察同城化实施的条件、过程和标准并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辨析才可达到科学界定之目的。同城化不同于大都市区化,也不同于城市圈化,其研究不包括地县城市、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和港澳与内地城市间同城化。

    2014年11期 No.211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64 ]
  • 社会责任、幸福感与企业价值机理研究

    吴艾莉;

    幸福感是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拟把幸福感引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价值研究范畴,在对幸福感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价值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三者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责任、幸福感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一种良性循环关系。从而为进一步促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完善企业价值驱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亦对构建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具有一定意义。

    2014年11期 No.21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8 ]
  • 中东欧国家证券市场发展路径——以资本账户自由化为视角

    孙熠;

    文章以资本账户自由化为视角,分析了中东欧国家证券市场发展路径,阐释了证券市场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发展机制。无论从初期发展阶段或是外资并购阶段,中东欧证券市场制度构建仍未完成,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文章提出了中东欧证券业发展需关注的要点。文章的研究对同处于转轨阶段的中国证券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4年11期 No.211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旅游理论与实践

  • 旅游地品牌建设的文化价值选择与塑造——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例

    林娜;

    旅游地建设过程,应该是旅游地从景物观赏到文化膜拜转化过程。旅游的核心体验是文化体验,旅游地建设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文化价值的实现。文章在探讨旅游地建设的核心问题-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文化入手,深入挖掘、整理、创新、培养和提升旅游的文化价值,增强旅游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体验,并以桂林国旅游胜地建设为例,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实现桂林旅游从景物观赏到文化膜拜的转变。

    2014年11期 No.211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1 ]
  • 跨境旅游与边境城市口岸地区发展——以深圳罗湖口岸为例

    文彤;

    在大规模出入境旅客流的跨境旅游消费支撑下,深圳罗湖口岸地区的城市发展在空间布局、建筑景观、地区职能等方面出现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其商业体系地位、休闲产业功能、城中村建设均表现出富含旅游元素的发展特征,并且随着跨境旅游的持续而逐步显著。虽然边境旅游对口岸地区城市化过程的影响作用表现出空间范围的相对有限,但重复率高、规模大的跨境旅游形成了持续稳定的影响效果,当然这一影响作用必须建立在腹地、价格、交通等相应条件的成熟基础之上。

    2014年11期 No.211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75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自然资源环境法带来的法哲学观念的变革

    邱本;谢遥;

    自然资源环境法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它有着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哲学观念,随着自然资源环境法的日益重要,它会带来一系列的法哲学观念的变更,包括从自然法到"新自然法"、从经济法律观到生态法律观、从见人不见物到见人亦见物、从部门法到基础法。

    2014年11期 No.211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7 ]
  • 补强证据规则在中国的新发展——兼评《高法解释》第109条

    刘菁;

    随着刑事诉讼法典的修订,补强证据规则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完善。《高法解释》第109条,将补强证据规则的适用范围由单一口供扩展到主要的言词证据,但是,由于解释本身效力和地位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整体上对补强证据规则的内容、适用程序、补强标准等问题进行系统的完善。口供补强偏重于政策的理由,其他言词证据的补强更加强调对真实性的追求,鉴于案件事实之间关系的不同,口供补强应当在行为与主体之间的同一性以及犯罪构成要件方面补强。

    2014年11期 No.211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9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7 ]
  • 跨国避税治理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海外税收情报的获取途径为视角

    张泽平;

    各国传统上都是通过单边途径来治理避税问题,在当前以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为主要特征的跨国避税成为避税主流的背景下,单边途径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跨国避税治理的需要,通过合作来进行跨国避税治理已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认识。随着全球税收论坛的转型及其监督机制的实施、《税务行政合作公约》成员国范围的扩大及其内容的完善,以及在美国《海外账户税收遵从法案》的推动下,多边情报交换机制将是国际社会跨国避税治理模式发展的大势所趋。

    2014年11期 No.211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0 ]
  • 风险自负原则适用与阻却

    杨林;万容;

    随着各种体育赛事的逐年增加和群众参与健身的意识增强,以各种方式健身及运动的人数大为增多,运动中的伤害事故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因运动伤害造成的赔偿纠纷诉诸法院,体育运动中风险自负原则或多或少地在各种运动伤害案中得到了适用,而风险自负原则的阻却却很少被提及或适用。文章概述风险自负原则的起源、发展后,从风险自负原则的适用前提条件出发,结合公平原则和过失比例分配原则,详细论述如果在体育运动中因犯规行为或故意伤害等行为造成人身损害应不同程度地阻却适用风险自负原则。

    2014年11期 No.211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3 ]
  • 我国产业布局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视角

    杨莎莎;阳瑾瑜;

    通过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来梳理产业布局法的构建内容,分析了产业布局法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市场为主导、以生态保护为本位、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并认为完善我国产业布局的法律保障机制首先是要构建适应我国"十二五"规划要求的产业布局法律体系,并从人口流动机制、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生态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循环经济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起我国的产业布局的法律保障机制。

    2014年11期 No.211 97-10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0 ]

教育新探索

  •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理性审视

    张晓旭;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集文化与智慧于一身,同时也集社会与家长的高期望值为一身,既是中国未来责任的肩负者,又是下一代新青少年学习的标杆。这样举足轻重的地位给这一群涉世未深的青年带来了明显高过于社会其他同龄群体的压力,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及疾病。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社会中引人注意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就针对这一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进行有根据性的现状分析,并在这基础之上提出些许能够实施并改善其问题的对策,从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知、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和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四个方面对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为解决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略尽绵力。

    2014年11期 No.211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2 ]
  • 微文化的价值基础与教育影响

    胡纵宇;

    微文化是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所形成的一种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微文化关注社会和普通人的人生问题,引导人们反思和批判自己的社会生活,建构个体存在的意义和寻求自我认同。这些价值特性使它能够融入校园亚文化,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冲击学校人际关系、变革学校文化环境。作为外在于学校亚文化的社会文化环境时,微文化更为强调文化主体的共享与参与,加深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教育与生活更紧密,更加关注教育中的"人"。在教育领域,既要重视微文化的影响,又要实现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不断优化文化的环境。

    2014年11期 No.211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89 ]
  •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高校德育体系

    陈立中;赵志华;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德育的内容也不相同,内容的与时俱进是德育发展的重要规律。"三个倡导"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也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与时俱进地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德育体系,是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德育发展的方向。

    2014年11期 No.211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0 ]

文艺论丛

  • 中西方文学中的忏悔者形象及人性善阐释

    何延华;

    翻开中西方文学著作,忏悔者的形象俯拾皆是。归纳起来,中西文学中的忏悔者形象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自传体文学中的忏悔者形象;二、因违背道德或触犯法律而忏悔的忏悔者形象;三、两性情感中的忏悔者形象。这些形象在忏悔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文章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些忏悔者形象,并站在中西方性善论的高度对其做出人性善的阐释。

    2014年11期 No.211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3 ]
  •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

    赵振华;

    梧桐隐喻在英语中缺失,造成了宋词中梧桐意象译介的困难。现有的宋词梧桐英译方法存在着一些误译和不足。音译或意译虽达到了字面对等,但无法表达原词中的意境和隐喻意义。显性化的翻译方法,即在翻译出其意义的基础上,加以注释的方法,有利于传达宋词梧桐的隐喻意象,又避免了外国读者理解困难,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缩小的不同民族间的认知差异。

    2014年11期 No.211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1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71 ]

历史纵横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道路释义

    杜玉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期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以实现农村的自我发展、农民的共同富裕为目的,以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职业化、生态文明化为具体目标,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规划与乡村自建相结合等特色的,日渐成熟的发展模式。

    2014年11期 No.211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8 ]
  • 近代“东学西传”中的翻译伦理思考及其现代阐释

    汪世蓉;蔡圣勤;

    文章对近代"西学东渐"语境下的"东学西传"进行了多视角的翻译伦理思考。通过对典型中外译者与原文作者、出版机构、译文读者之间伦理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当时东学向西方传播的翻译伦理特征、价值及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在当前"文化软实力构建"语境下,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伦理内涵与价值,并对基于各种伦理关系的文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2014年11期 No.211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2 ]
  • 近代古籍数字化回顾——兼论王世贞数据库

    张玉梅;

    我国的古籍数字化工程目前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标准与规范都在讨论和建设中,成型的、完善的电子数据库数量较少而且质量参差不齐。不论广义的中文古籍的数字化世界,还是少数民族和专题类的狭义的古籍数字化世界都有着广阔的处女地需要开发。中华古籍的数字化任务处在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提升到世界电子科技水平并与全球全人类共享资源的历史阶段,具有迫切性、必要性和先进性。因而像"王世贞数据库"这类专题数据库就有着建设的必要性和巨大空间。已有大型古籍数据库工程可以给专题类古籍数据库建设的借鉴和启示。

    2014年11期 No.211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0 ]

语言与文化

  • 文化软实力的结构要素、作用图式及其中国取向

    王志强;

    文化软实力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文化生产服务的物质化形态三个层次构成。文化软实力作为"力"的一种现实形态,具有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合成法则。从现实出发,要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与传统文化相承接;必须凸显社会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彰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必须夯实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商品竞争力和输出力;必须超越功用的狭隘性,以伦理价值和人类福祉观照文化软实力。

    2014年11期 No.211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5 ]
  • 东北方言形成中的文化接触与文化影响

    于为;

    东北方言是通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地方语言。它是在地理、历史、社会、语言本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它既体现了地方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展现了东北地区的文化面貌。东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东北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的产物。

    2014年11期 No.211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6 ]
  • 语用学:“解放”与“先行”

    刘森林;

    文章回顾了Hanks、Ide&Katagiri等提出的解放语用学理论(emancipatory pragmatics)和Mey提出的先行语用学理论(anticipatory pragmatics),并试图梳理一些关键性问题:(1)解放语用学和先行语用学研究的理论基础;(2)主要课题和研究方法;(3)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4)研究展望。

    2014年11期 No.211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桂林抗战文化暨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专题

  • 西南剧展在极度艰困条件下是如何成功举办的——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

    魏华龄;

    1944年在桂林举行的西南剧展,其规模之大,参展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史上罕见。剧展是中共在国统区秘密领导的一次进步演剧活动,如何争取国民党当局的支持并取得合法,以及解决活动经费问题,成为筹办人的两大难题。在欧阳予倩和田汉的领导下,通过统一战线和做好群众工作,坚持自力更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困难,使剧展获得了圆满成功。

    2014年11期 No.211 15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4 ]
  • 中国抗战文艺运动的“桂林经验”

    李江;岳怡;

    抗日时期,政权并立,市场崩溃,严峻的现实民族危机引发了中国的文化危机。在应对抗日时期中国文化战略需求时,中国抗战文艺运动形成过总体相同而又各具特色的经验。"延安经验"、"重庆经验"和"桂林经验"各具特点,各有成就,对此后的文化建设也各有其影响。就"桂林经验"而论,其成就和影响并没有局限于文艺领域,它对中华文化"文化特性"的维护以及对抗战文化的现代性、文明性和创新力的坚持,都可以表明,抗日时期的文化保卫战和文化建设孕育于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于抗战现实的发展趋势,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符合文化发展的逻辑和文化建设的规律。在艰难困苦中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

    2014年11期 No.211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1 ]
  •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形成的因素

    韦芳;

    桂林文化城是中国抗战文化史上的丰碑,她的筑城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庞大的文化工程里,中国共产党承担总设计师、总建筑师的职责,而作为当时执政主体的广西当局,则是从政府层面上为桂林文化城形成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保障体系和运转机制,并有所担当,形成抗战文化旗帜下的琴瑟和鸣,推动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和发展。

    2014年11期 No.211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5 ]

  • 本刊声明

    <正>近来,不断有作者来电向我刊反映,一些中介组织和个人冒用《社会科学家》杂志社名义征稿,收取相关费用,欺诈投稿人,严重损害了我刊名誉。在此,我刊严正声明:从未委托和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组稿、征稿,亦无任何形式的用稿通知。同时,我刊将保留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本刊收稿邮箱:glkxj@163.com

    2014年11期 No.211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