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

名家访谈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发展的文化力量——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宇文利访谈

    宇文利;徐亚豪;

    在访谈中,宇文利教授主要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话题谈论了文化研究的路径和要义。他认为,用文化化人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解决人自身存在的困境和应对人群所遇到的危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应时代之运和社会发展之需而产生的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该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契合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更为紧迫、更为重要的需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必然会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使之沿着平衡、协调、稳定的方向持续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2025年03期 No.329 3-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1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名家特稿

  • 当代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批判

    宇文利;

    文化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之一,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界传播并兴起为一种学术化的思潮。文化马克思主义不仅用文化形式诠释马克思主义,而且着力文化批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中,肆意照搬抄袭、食而不化西方文化研究观念的倾向值得警惕。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需要澄清和批判至上主义的元文化论、狭隘主义的唯文化论、取消主义的旧文化论、自由主义的泛文化论的不良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化的重点不在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文化论,而在于让马克思主义通过文化的方式成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

    2025年03期 No.329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1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博导新论

  • 博物志之“物我同情”

    彭兆荣;

    “生态危机”与“生物多样性危机”已经拉响世界警报,造成这一后果的重要原因是: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种群从往昔的友好关系变成了当今的对峙关系。这种友好关系的破裂导致了“人与生物圈”关系的恶化。为此人类需要反思,进而对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进行深度研究以达到“守正”。从学科角度看,博物志(博物学方法)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发言权,因此博物民族志也将成为新的研究范式。

    2025年03期 No.329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数字交通平台监管治理的实践模式与路径选择

    赵光辉;

    数字交通平台是交通出行、货运物流等系统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和高阶形态,通过共享交通生态极大提升了社会系统运转效率,是实现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带来的一系列监管问题则限制了共享交通生态的健康发展和系统的集约高效运转。基于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文章对数字交通平台的相关主体及行为典型问题、发展特点、利益相关主体展开了系统剖析,并结合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数字交通平台监管治理实践的需要,探讨了数字交通平台监管治理的路径选择和优化策略,从而为数字时代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选择合适的数字交通平台监管治理路径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No.329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新时代廉洁文化研究专题

  • 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助推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

    阚和庆;

    新时代廉洁文化综合反映了社会主义权力观、政绩观、群众观、道德观,具有先进性、人民性、实践性和传承性的特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举措和有力保障,有助于领导干部保持廉洁自律的意识,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促进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构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反腐败斗争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廉洁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更为凸显。新时代新征程,应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强起来,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廉洁文化建设助推党的自我革命要把握以下实践要求:坚持思想引领,筑牢清正廉洁的思想根基;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崇廉拒腐的社会氛围;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廉洁文化的保障体系。

    2025年03期 No.329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2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人工智能: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新赛道

    张劲松;

    人工智能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其对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廉洁文化建设进入了新赛道。人工智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后,从外部、以技术、“立高维”改造廉洁文化建设。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数据驱动、算法创新、伦理焦虑的新赛道。在新赛道上,廉洁文化的技术建设有瓶颈存在,伦理建设有信任危机,配套制度建设也没跟上。要保持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构建不敢腐的廉洁行动自觉;要以人工智能配套制度护航,构建不能腐的廉洁政治自觉;要做好人机共生的社会协同,构建不想腐的廉洁思想自觉。

    2025年03期 No.329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10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与未来进路

    王春玺;郑朝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就。其理论成果体现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制度成果体现为建立了一系列廉洁文化制度;实践成就体现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赢得了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历史主动”。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旨在铲除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使党员干部消除贪腐之念,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新时代新征程,以廉洁文化建设推进腐败治理的未来进路主要包括:以理想信念固本培元,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以廉洁价值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社会风尚;以廉洁文化润人心,营造风清气正党内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构建廉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持久抓和彻底抓上下功夫;以完善的传播体系让廉洁文化蔚然成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025年03期 No.329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2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列宁对民主制度的探索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国家与革命》的阐释

    陆建森;宋来;

    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写就了不朽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民主是他在《国家与革命》中思考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民主理论,批驳了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错误思潮,精辟阐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民主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他通过深刻剖析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局限性,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民主代替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必然性,并从民主实现的前提即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民主的关键即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民主的本质即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等方面,对无产阶级民主进行初步探索。文中蕴含极为丰富而又深邃的民主思想,任凭物换星移,时间流逝,依然熠熠生辉。回归文本,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民主思想,对于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No.329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恩格斯社会发展合力思想及当代启示——基于《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的考察

    刘一广;谢霄男;

    在思想主题上,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是一部为被压迫阶级作辩护的经典力作。他在文中无情鞭挞了压迫人民的反动性力量,深入剖析了同压迫阶级开展斗争要用好经济手段与各种非经济手段。它的指导意义体现在阐明了掠夺是“离心力”形成的主要原因,着力宣扬人们要坚定不移地反对剥削与压迫;阐发了满足现实需要是“凝聚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大力倡导人们要节制不合理欲望;指明了历史辩证法是分析民族国家形成问题的“普照光”,积极呼吁人们要避免和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恩格斯“遗稿”中的社会发展合力思想对新时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启示在于:构建“防掠夺”的现代治理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反剥削上的优越性,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对各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划定欲望的“合理边界”,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以增强各民族成员对民族国家的向心力;以历史辩证法照亮民族国家建设之路,持续增强各民族成员之间经济共生、文化共鸣、安全共担的聚合力。

    2025年03期 No.329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旅游时空_旅游理论与实践

  • 城市观光交通运营模式与优化路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张玲玲;郭英之;肖潜辉;

    高质量发展与交通强国战略下的城市高档观光巴士建设势在必行。文章基于全球10个城市的实践经验,采用实地调研、网络信息挖掘和电话调研等一手数据和二手资料相结合的收集方法,梳理城市观光巴士运营的国际经验,分析国内运营情况与教训经验,首次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城市观光巴士的普适性运营模式和优化路径。结果显示,我国城市观光巴士的普适性运营模式表现为以服务协同为功能定位、以显眼舒适为车辆属性、以资源协同为线路特征、以消费协同为盈利思维、以协同合作为运营思路。不同运营阶段的城市观光巴士优化路径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即对成熟运营阶段、改善运营阶段、探索运营阶段、运营效果不理想的城市观光巴士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文章致力于为我国城市观光巴士运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助力交旅深度融合和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No.329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旅游纪念品地方性表征对游客认知的影响

    赵丽丽;王红玉;

    在文化旅游和象征消费的驱动下,旅游纪念品的消费逐年增多。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旅游购物商品,除了商业价值,更多地承载着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和旅游的象征。地方性是旅游纪念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本质特征,已有关于旅游纪念品地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性的内涵,缺乏对地方性表征构成的研究,以及地方性表征对游客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文章以地方性理论、符号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旅游纪念品地方性表征的维度(图像表征、指示表征和象征表征),并通过实验研究法检验了旅游纪念品地方性表征对游客感知价值和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表明,旅游纪念品地方性表征对游客感知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象征表征的作用最为显著,感知价值在旅游纪念品地方性表征和游客行为倾向之间具有中介效应。文章构建了符号学视角下旅游纪念品地方性表征的作用机制,拓展了旅游纪念品地方性研究的理论内涵,为旅游目的地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包括旅游纪念品设计、文创产品研发和目的地独特性提炼具有借鉴意义,也为各地旅游纪念品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No.329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旅游时空_乡村振兴与旅游

  • 农文旅融合下乡村民宿发展的特征、机制与影响

    陈国华;戴其文;

    乡村民宿作为农文旅融合的深度体现,既是城乡要素流动的纽带,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载体。文章结合新时代农文旅融合背景,以桂林为例,探讨了乡村民宿发展的特征、机制与影响,发现乡村民宿概念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逐步突破了住宿业态,丰富了功能。乡村民宿在经营理念、规模、内容及模式上独具特色,且随行业发展不断演化。民宿发展受到经济、地理、政策等多种因素驱动,在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需加强民宿的理论建设,重视处理民宿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市场需求与发展理念、规模化发展和个性化特色、商业化与本真性之间的冲突。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乡村民宿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以文化创新平衡市场需求与特色发展,激活乡村文化振兴;以分级管控协调规模化与个性化矛盾,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以利益共享机制重塑商业化与本真性关系,驱动乡村经济与人才振兴。

    2025年03期 No.329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生态文明视域下乡村旅游目的地碳中和实现路径

    王芋朴;

    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碳中和问题是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碳中和旨在通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实现碳排放与碳吸收之间的平衡,从而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生态旅游形式,其碳中和不仅关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文章从旅游碳中和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探讨乡村旅游碳中和对生态文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随后从乡村旅游碳排放和碳吸收两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乡村旅游碳排放的结构以及具体估算方法,同时分析乡村旅游目的地碳汇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最后从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给予建议。

    2025年03期 No.329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经管新视野

  • 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服务现代化的作用机制和路径

    赵西君;郭剑锋;季小妹;

    公共服务是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历次科技革命对公共服务的边界、内容、制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沿技术正加速与公共服务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服务现代化进程。人工智能作用于公共服务现代化的机制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算法等内嵌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外部技术相互融合共同赋能公共服务各个环节;其次,公共服务领域注重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供给端和需求端场景创新是保障公共服务形成“以人为本”智能化的重要机制;最后,需要建立公共治理引导响应机制,避免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服务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提出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四条路径,包括加强公共服务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公共服务领域的各类新场景、大力加强公共服务领域智能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尽快建立公共服务以及各部门人工智能融合的规范制度。

    2025年03期 No.329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信任赤字风险防范与数字人本管理创新

    徐光辉;

    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带来人机互动的更加常态化与复杂化,面对因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所引致的数字信任问题和信任赤字,不能仅仅只是将其简单归咎于技术操作过程的不当不妥,不能仅从技术本身进行完善改观,这反而更容易加剧“唯工具”误区,而是应该从科技赋能的初衷出发,审视治理过程中对高科技工具持续引入和创新变革的初衷,以及有无锚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着力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才是真正消解信任赤字的关键所在。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也就从单一的有利于人的发展升级至人机共存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或者说数字人本管理的核心已不单单是人在社会治理中主体地位的充分维系,而是如何通过优化人机互动、推进技术向善。简言之,回归价值理性,越是强调工具理性的社会数字化治理与运行发展,越是要坚定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目标,将“最大化”目标追求聚焦于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以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为导向实现“技术向善”。即以公平正义基本价值导向破解工具理性的极致化误区,以公共价值为核心消除信任赤字生成的系统弊端,以问题导向为基本指引强化数字化包容理念,以多主体参与体系构建提升数字信息供给的客观性。

    2025年03期 No.329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经管新视野_耐心资本研究专题

  • 科技创新与耐心资本:内在关联、发展困境与优化策略

    孟添;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壮大耐心资本,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耐心资本作为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通常不受市场短期波动干扰,为科创企业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文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目标,从科技创新与耐心资本的逻辑关系入手,通过文献综述和对相关指标、数据分析,探讨了当前我国耐心资本培育所面临的痛点。经济预期不佳、商业银行投贷联动受限及退出通道不畅等问题制约其发展,可通过强化科创企业治理、合理利用股权众筹及完善退出通道等策略加以解决,为耐心资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力科技强国与金融强国建设。

    2025年03期 No.329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4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超越短期主义: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赵丽锦;王文华;胡晓明;

    在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耐心资本对其发展的赋能作用备受关注。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深入剖析了耐心资本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耐心资本凭借其追求长期价值、高风险容忍度等特性,在汇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动力、优化创新流程、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系统,推动三者深度耦合。但目前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资本期限错配、风险定价失灵、生态协同不足、社会认知偏差等现实困境。为此,文章提出应从制度创新、“技术—资本”协同、生态重构、文化培育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以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资本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适配。

    2025年03期 No.329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下载次数:1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动态系统论视域下数据引致垄断的证成及规制

    曹阳;

    数据垄断问题在海内外日趋严重,各方就此何以规制莫衷一是。鉴于此,一方面通过导入数据与数字经济等相关范畴,揭示数据与垄断相关的各项特质,释明数据与垄断间关系的二重性;另一方面通过运用动态系统论,考察数据相关特征对垄断形成的影响,由此可得出数据易引致垄断的阶段性结论。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数据垄断的规制对策,以有效回应数据相关特质易引致垄断等问题:在基本思路层面,侧重于对数据确权保护与流通利用间关系的理顺、数据垄断规制相关法律规范间的调适与协同规制;在核心规则的本土化建构层面,着力于数据垄断构成要件向协动要素的转化及不同认定方法间的有机“并联”、数据相关行为的分类精细化治理、事前—事中—事后与结构—行为规制的耦合与联动、超大型平台有关数据权—义—责的重新配置、数据相关行业自律与企业合规规范化等方面。

    2025年03期 No.329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民营企业内部产权侵害行为的法益识别与入罪边界

    董寅辉;

    惩治民营企业内部产权侵害行为是刑法保护民营企业,优化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单一的财产损失不足以完整评价民营企业内部产权侵害行为的本质,抽象的秩序法益模糊了刑法与行政法之间的规制界限。刑法在打击民营企业内部产权侵害行为时,应将评价视野由集体法益还原至企业与其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上,并将评价对象从企业的财产损失转向企业与其内部人员之间的信赖关系受损。信赖关系存在于企业与其内部人员之间,企业的“双控人”无需承担信义义务,实质董事的信义义务只能源自企业的事实委任。企业内部人员的信义义务内容与其岗位、职权密切相关,增加交易环节以谋取企业商业机会的行为宜以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论处。企业的商业机会具有动态性,商业机会受损所反映出的信赖关系损害也有程度差异,需拟制为财产损失加以测量。企业的事前同意阻却行为的应罚性,事后同意说明被害的信赖关系法益得到恢复,阻却行为的需罚性,二者均可作为对行为人实质出罪的根据。

    2025年03期 No.329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人文家园_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 文明交流互鉴视阈下中国共产党全球影响力的生成与提升

    张夏蕊;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球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全球影响力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文化路径。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引领,中国共产党以组织优势凝聚战略合力、以发展成就彰显制度效能、以政策创新回应全球治理需求、以价值理念激发共鸣共识、以责任担当塑造大国风范,构建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球影响力。这种多维度的实践呈现,不仅深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逻辑的认知、发展模式的认同,更在价值理念层面激发深层共鸣,推动其全球影响力实现从认知积累到战略认同的质变跨越。为进一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赋能效应,需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筑牢文化自信战略支点,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创新话语叙事、完善传播链条、推动数字文化建设等措施,将党的执政优势转化为文明对话的软实力,在“他塑”与“自塑”的良性互动中,持续拓展中国共产党全球影响力的深度与广度。

    2025年03期 No.329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数字赋能农业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秦初生;唐韵萌;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促进数字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数字赋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内在逻辑为农业生态文明数字化,数字技术绿色化、文明化及其二者的交融共生;其价值意蕴为农业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引领农业数字化和绿色化交融,驱动农业“智”和“强”、赋能农业农村“绿”和“富”,增强农产品的优质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和美”,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保护协同并进,彰显数字生态农业的生态真、生态善与生态益、生态宜与生态美之价值。然而,目前在数字生态农业文明发展中,还存在数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数字农业发展缓慢、农户数字生态农业文明素养不足等困境。为此,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科技创新与运用,加强农文旅融合,注重生态农业与大中小学研学旅行结合,既可满足生态农业生产需求,又可为研学旅行提供真实场景与教育素材,助力学生深度理解和体验生态循环与智慧农业知识与原理,收获“做中学”的实践智慧,丰富学生自主探索、旅行体验的同时,提升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使生态农业从“生产功能”向“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多元功能拓展。加强农户农业生态文明素养和数字素养培育,特别是要加强生态美育,促进“生态人”的生成,以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3期 No.329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2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人文家园_文史论丛

  • 抗战时期联共党员在新疆领导的文艺活动及其历史贡献

    邹赞;高晓鹏;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既具有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普遍性特征,又基于新疆特定的地缘政治位置和社会历史语境,在思潮译介、传播路径和文化影响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对新疆的文艺生产、文艺传播与文艺消费发挥着根本性、统领性作用。抗战时期,联共党员肩负着特定历史使命来到新疆,他们以“六大政策”、马列主义文艺思想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组织开展系列进步文艺活动,推动新疆现代文化建设。联共党员通过创办刊物、组织翻译活动、组建社会团体、发表讲演以及鼓励创作等文艺实践,助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新疆的译介和传播,积极发挥文艺思潮的能动作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为全面抗战时期共产党人在新疆统筹推进“文艺救国”奠定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引下,这些进步文艺活动使新疆各族人民受到先进思想的洗礼,精神生活愈益丰富,开启了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的一扇窗口,为推动新疆现代文化繁荣发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参考借鉴。

    2025年03期 No.329 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华裔作家中国叙事与文化身份认同——以陈舜臣为中心

    莫韦姝;

    中国文化是影响海外华人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海外华人文学通过中国叙事将作家中国文化身份认同文本化,这也是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日本华人文学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作家、作品研究,而90年代以前日本华人文学中国叙事研究则少有涉及。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成名于1960—1970年,以中国叙事见长,中国文化身份探寻是其创作主线之一,其笔下的华人群体以中国式道德观为处世准绳,凭借中国文化记忆维系人际关系,中国文化符号则不仅影响着人物的文化身份辨识度,还暗含着作家对海外华人中国文化身份“失根”的忧虑。陈氏中国叙事文本既较清晰地展现作者的文化身份认同历程,又较为客观地呈现中国文化面相。这与其漂泊不定、身份悬置的人生际遇形成了极大反差,也与欧美华裔作家中西“二元对立”的中国叙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探明华裔作家中国叙事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关系,可为探索海外华人作家群体艺术生态提供借鉴,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No.329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人文家园_教育新探索

  •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革论纲

    胡守敏;

    范式变革是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革中探讨理论来源、现实意义、影响因素、趋势研判等是绕不开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革中基础性、框架性、本源性的知识要素,因而可以构成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革的总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革的根本指导与来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西方范式相关理论则可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革的现代学科理论来源,优化主导范式地位、助推学科发展成熟、凝聚学术研究队伍和拓展新的研究问题、聚焦学科研究领域可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革的现实意义,社会现实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的进步、学科自身的发展、党和国家的战略可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革的影响因素,提供范式选择、带动范式调整和探寻范式规律可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革的趋势研判。这一理论尝试期望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有所裨益。

    2025年03期 No.329 175-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商业创意写作的教学困境及应对策略

    徐绛雪;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推进高校商业创意写作教学发展以及丰富商业创意写作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撑,使人工智能赋能商业创意写作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赋能商业创意写作能为高校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写作教学模式,打破商业创意写作思维壁垒,推动高校商业创意写作在不同学科领域发挥重要意义。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过度依赖技术辅助、学生深度创造能力弱化、写作内容缺乏人文关怀、文案评价存在价值偏见等教学困境,导致高校商业创意写作教学尚难完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由此提出打造产学研融合的商业创意写作教师队伍、创新学生主体性的对抗性写作思维训练、重塑人文引领的商业创意写作教学模式以及构建人机协同的商业创意文案评价体系等多元化应对策略,以期最终实现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商业创意写作教学的改革创新。

    2025年03期 No.329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来华本科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及其文化适应性问题

    屈君;韩明;

    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中本科学生是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群体,提升其教育质量是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追求。在当前全球化教育趋势下,来华本科留学生在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过程中面临着学习与生活的双重挑战。学习投入是学业成就的重要预测指标,文化适应对学习投入具有重要影响。文章结合学习投入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通过对721名来华本科留学生的调查,具体分析来华本科留学生学习投入及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表明:来华本科留学生整体学习投入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情感投入最高,其次是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在性别、学科及年级存在显著差异,汉语水平差异未达显著;来华本科留学生在环境方面适应性最强,其次是社会文化、学术,最后是心理适应;可通过加强学校趋同化管理、教师、同伴和社会支持来提高留学生的文化适应。

    2025年03期 No.329 18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